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世界银行组织对我国电大教育事业的贷款是按每年200万在校生计算的,而目前全国电大学员的注册人数并不理想。“1996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近70万人。电视中专在校生30多万人,加上其它教育在校生,总数也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00万人,获得了很大发展。”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世界银行组织对我国电大教育事业的贷款是按每年200万在校生计算的,而目前全国电大学员的注册人数并不理想。“1996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人数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近70万人。电视中专在校生30多万人,加上其它教育在校生,总数也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00万人,获得了很大发展。”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3.
杨燕萍 《职大学报》2007,(1):135-136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应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快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担当起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重任,追求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历史地位中的主位的肯定,也是对人类解放主题在当代社会的凸显。本着人性发展的要求,尊重人性,尊重人的独立性格,为人实现自身价值做好理论支撑,进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当下,将以人为本放置到高校思想教育机制中,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走上构建科学的人学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燕萍  张静 《职大学报》2007,(4):119-120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成人高校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快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担当起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追求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与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在能力素质、关系和个性等诸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中去,研究受教育者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关心受教育者的各种现实需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契合点,才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推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近30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实施以承认人的差异性为本、鼓励按天赋能力兴趣发展的教育激励机制及其配套的教育体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应予以借鉴和采纳。在稳定的基础上实行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应在世界人才与中国人才出现巨大差距之时理应做出的选择。新型的以激励人本性优秀一面发展的教育激励机制会引发中国新的教育体制的确立,其实施会培养出新式的满足人性、社会性、市场性与世界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进行全面而科学的理解。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再认识。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原则 ,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全面发展是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 ,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趋于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社会管理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随着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价值引导、利益调节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调控。作为一种柔性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整合教育的系统合力,对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身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施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成绩斐然但也困难重重。本文从体育教育的本源身体教育的实施途径——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阐述了其出发点和着力点及其目标,期望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引导和教育个体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学校体育的其它功能,都要以此为基础和中介,通过受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角色的实践转换来促进其他社会功能的完善,这些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互为关联的三个方面:学校体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教学在我国已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历史。纵观近现代100余年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演变,无不折射、反映出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嬗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对于明确和构建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民国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所彰显出的注重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界和社会形成的良好舆论文化氛围等精神主旨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又为教育方针的实施带来阻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作为文化的体育,其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积极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育教育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体育教师具有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通过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等活动,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加强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经历了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重建与改革时期(1977年至2011年)和改革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政策,同时也对认识劳动教育有如下三点启示: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内在特性驱动下的必然举措;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开展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社会关系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以系统的观点,历史的、全面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质,改善和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心理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以及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内部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合适称谓,应该全面准确地代表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外延与内涵,不至于产生歧义,导致人们的误解与思想混乱,甚至影响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一标准,笔者认为,在当前流行的诸多称谓中,唯有“民办学校”才是较为合适的称谓。首先,“民办学校”称谓反映了我国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历史沿革。相对于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私立教育而言,现代意义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只有近半个世纪。这段历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也就是控制发展时期和鼓励发展时期。控制发展时期主要指新中国成立至改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培养大量实用人才的根本出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12亿人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上大学的仍将是少数人,即使到本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630万人的规模,适龄人口中也只有8%的人能上大学。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如果没有什么专长,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就很难找到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门路,这不仅在教育上是很大浪费,在经济上也是很大损失,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为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满足这一层次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推迟就业的时间和维护社会稳定。(摘自李岚清:抓住历史机遇面向21世纪。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求是》1997年第21期)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往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贯彻十五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笔者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法学教育进行研究是推动法学素质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法学改革的关键。随着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变革,法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重点来分析目前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现状,找到目前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把握高等法学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对如何提高法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此为高等法学教育的实现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