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注重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空白”中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形成“空白思维”。“空白思维”是学生在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一、“空白”思维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空白思维”,原是艺术环境中所设的一种情境,本文用来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有的“空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新…  相似文献   

2.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思维原态的动态生长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视而不见”“视而未见”等思维原态的忽视,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原态,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误区”点拨、“盲区”导引、“外区”勾连、“欹区”突围等思维的动态转换,触发思维的“有机”生长,让学生思维得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倩 《江西教育》2023,(15):66-6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有向性”的材料,注重“有向性”的思想方法渗透,引导学生的“有向性”表达。“有向性”材料是学生有序思维的根基,“有向性”方法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关键,“有向性”表达是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标志。培育学生的有序思维,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然之举。有序思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4.
李玉苹 《云南教育》2002,(10):31-31,32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正确引导,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导答”。“导答”是对学生思维的“导”,而不是“牵”,“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思维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前提的;“导答”是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要想办法指点迷津,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一、铺垫问题的背景提问时,如果不做好背景铺垫…  相似文献   

5.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钢 《江西教育》2023,(19):56-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不同的维度。本文提出,要基于表达中心,从选择的材料中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基于素材特征,从谋篇布局中培养学生的“架构思维”;基于文本语境,从遣词造句中培养学生的“品鉴思维”;基于随文练笔,从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可从“以问定向”、“辩中求真”和“换位出新”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思维方向,纠正思维偏差,开掘思维深度,拓展思维广度,提升思维高度,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问题的提出和探讨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调动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异常重要,因此,把“问题”比作数学教学的“心脏”,学生思维的“启动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高速通道”,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问题氛围中,尽情舒展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把人的思维分为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求异思维。数学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满足于一般的结论,而是广泛、深刻地进行思维,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构思,从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思维由“求同”转化为“求异”。一、培养探索精神,打好转化基础要实现由“求同”转向“求异”的思维方式,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各种有利于转化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核心是探究心理,而“发现式”教学对培养探究心理则是行之有…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语文“思本课堂”作为撬动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维支点,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到了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维的培养,即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本,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但思维发生在大脑,而大脑是“黑箱”,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直接研究“思维”,只有通过信息输入端的改变(即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和测量信息输出端的变化(即学生思维可视化和学习结果)来衡量思维品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思维品质是在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我们在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主要从:一、加强“双基教学”,二、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解题能力,三、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五、通过自我否定,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等方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舒雅 《江西教育》2023,(6):55-57
<正>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课堂上,教师通过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持续思考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汪智星执教的《海上日出》一课,深受启发。汪老师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课堂,充分体现本真教育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多元体验,顺学而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思考、沉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触及思维的“深度”。教师引导学生在质疑、思考、对话、表达中强化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在体验中激发思维的“链接点”,  相似文献   

1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证明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找到思维突破点,引领学生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笔者有幸能从学生错误的证法中捕捉到解题思想方法的“闪光点”,利用这“闪光点”作为学生思维突破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顺应科学学科特点,利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实验”、“应用”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训练,是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埒契合点,通过在“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结论应用”等环节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主要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圆锥曲线一个性质的探究的教学过程展示,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能使学生想得准,想得活,想得深,促进智力的发展。一、提供思维材料,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的准确程度。思维材料正确,思维坡度适当,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他们就有兴趣继续探索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提供思维材料,创设思维坡度,指引思维方向。设计好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练习,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材料,引导他们温故知新。如教学“整除”这个概念,可先让学生计算这样的七道题目:136÷3;2…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老师教的书上写的就是正确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思维僵化,缺乏思考与创新,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  相似文献   

18.
陈云 《江西教育》2023,(11):72-73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思维发展的“加速器”。“质疑式对话”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困惑点、整合点、联结点、发散点、易混点展开“质疑式对话”,使学生在发问、应答、补充、争辩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开展深度学习,以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目前,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教学,已主导了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于创新思维有以下几种解释:“创新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新思维就是指直觉、灵感和发散”、“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根据这些解释,我们把创新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界定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有独特的创见,能提出不同于教材表述、不同于教师讲述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思维。”因此,独特性、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的典型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独特性、发散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能够锻炼沉重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之不如乐之,乐之不如好之”。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学生乐之、好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在教学中,应设置一些吸引学生的问题,靠“趣”唤起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思维。“每个人的思维品质虽然都是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一般规律进行的,但在不同人身上,思维品质的表现是有个人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