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2.
消息探源     
“消息”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一般指音讯的意思,如,“消息全无”,即没有任何音讯。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术语,消息则专指最常用、最简练、最直接、最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然而消息最早的含义却不尽如此。在我国,“消息”一词的出现比“新闻”早得多。虽然“新”和“闻”两字早就散见于殷墟甲骨文中,但联成一词使用却在秦汉以后,据考最早见于《新唐书》中,唐初孙处玄曾感叹当时很少有记录新鲜事的书,而云:“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这里的“新闻”主要指奇闻异事、街谈巷议、新鲜见识等,恐怕类似《汉书·艺文志》中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4.
“剽窃”一词,最早源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定,但起码唐代已经出现。柳宗元在《辩文子》中说:“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同时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文字虽稍有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偶翻《世说新语·文学篇》,无意中发现一则“剽窃”史实。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注释《庄子》,名《庄子隐解》。然“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相似文献   

5.
“图书”一词起源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目前可以确证的是它出现于西汉初期。“图书”由单音词“图”与“书”组成,“书”的本义指“书写记录之物”,“图”本义指“地图档案”,二者均有档案之义。本文对出现“图书”一词的早期文献及其版本进行考辩,并对其组成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图书”一词的原始含义为“图籍档案”。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读到“零距离”这个不严谨的词语。据互联网不完全资料显示.“零距零”一词最早出现于海尔集团“零距离模式”服务理念;2001年10月,李响的《零点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一书让“零距离”一词开始流行起来。2002年元旦《南京零距离》开播,“零距离”更加火爆。时至今日,百度搜索“零距离”的条目竟达847万个。  相似文献   

7.
元旦的来历     
《云南档案》2005,(6):39-39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 xu),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相似文献   

8.
有关“编研”一词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由此开始,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而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文献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9.
谁在中国第一个写出汉语“电视”一词谁在中国出版了关于“电视”的第一本书谁在中国的大学里最早开设“电视”课谁在中国最早提出建设电视台的计划设想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耐人深思的话:“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要重视历史。”(《马恩全集》第一卷,第650页)这句话极其透彻地道出了历史科学的重要价值。历史是什么?历史有什么价值?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珍贵的财富,还是沉重的负担?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仔细回味、思考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今天复杂的文化市场,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历史科学的普及是何等的贫乏。这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严重背离。一方面,我们大批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出版”考(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本刊第3期拙文《‘出版’考》对出版一词的考证,其中关于外来语名词事,关于梁启超最早使用出版一词事,还须作些补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语言文学家对外来词的科学考证,其中包括出版等专业名词,明确认为是“从日本借来”的史实,本文也作一确切的历史说明。梁启超《自由书》一文,是1899年3月22日—1901年12月1日,发表于他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上的随感录64篇的汇集,这已在1898年8月“戊戍变法”失败东渡日本之后。1899年2月他  相似文献   

12.
“编辑”这个词,按古代的解释,“编”指古时用以穿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辑”与“集”同。“编辑”联用就是收集整理的意思。如果按这个解释,那末我国做编辑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文学史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也系由孔子删定。这些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13.
五谷  方群 《出版参考》2007,(9):38-39
六月初在《文汇报·笔会》上读到陈四益先生的《“陈文丁画”谢幕辞》,我即给四益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何时可以收到签名合订本?”他E回来说,把书从出版社运回家,签好名,再运到邮局寄出去,搬来搬去太麻烦也太吃力,开了一份名单给出版社,寄书由出版社代劳了。不几日。就收到文化艺术出版社寄来的沉甸甸的五卷本陈文丁画《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上、下)、《竹枝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蓬莱”作为行政地名,究竟起于何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蓬莱”作地名,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根据源于唐朝杜佑《通典·九问》之记载:前133年,“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之后,一些文献典籍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登州府志》等,也多加以载录。然而,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通典》的这段记载,多有疑义,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难以成为“蓬莱”地名始于西汉的直接证据。一、缺少田野考古发现一般来说,历史资料不外乎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实物资料,二是文献资料。其中,实…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一词出现在英国作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意指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地方。有关“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处的说法不一,扑朔迷离。《华西都市报》记者陈锐、龙刚最近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措普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6.
一、“编研”兴起缘由有关“编研”这一术语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60年在档案专业刊物《档案工作》上使用了“编研工作”这一术语;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文件中使用了“编研工作”一词。从此,一方面是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却是新的研究领域、即档案编研理论的开辟。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还是偏向于用“编纂”一词,而较少用“编研”一词,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编纂理论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编研理论越发显示出蓬勃生机,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应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8.
“畅销书”排行榜早已在各国流行,据旅美的王岫先生介绍,畅销书(best seller)一词最早是纽约一个书商开始用的,他随口问书报摊老板,“你卖的书哪些最畅销?”1889年4月美国《堪萨斯时代星报》首次公布了6本畅销书名单。也有人认为成规模的畅销书排行  相似文献   

19.
慎用"航母"     
孙小伟 《传媒》2003,(3):14
时下,也不知从何时、何人起,“航母”成了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最常用的词之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能够看得到。广告中有把自己比喻成“航母”的,新闻中有我们的编辑记者把采访对象形容成“航母”的,诸如《x业“航母”起航》、《xx行业打造“航母“》等。零售商业有“航母”,家电业有“航母”,餐饮业也有“航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一  相似文献   

20.
《辞源》——近代第一本词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家熔 《出版史料》2001,(1):110-113
我们都知道《辞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初出版于1915年,是部综合性中型词书。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订,成为古汉语中型词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产生的背景和它的历史贡献。 (一) 产生《辞源》的历史需要《辞源》的选题产生经过多年的考虑。产生《辞源》的历史条件,或说客观需要有三个: 自从上世纪“西学”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