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一看法,除极个别妄人外,古今学人均无异辞。令人遗憾的是,对这篇被古人誉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诗篇,二千多年来虽经千百学人的精心研讨,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仅就“离骚”释义,《离骚》写作时间,《离骚》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故题之曰“《离骚》三论”.而第三个方面又重点就对“民”、“求女”、巫咸答词等三点被误解者予以辩正,故本文实际谈了五个问题,如题之曰“《离骚》五论,”亦无不可云.  相似文献   

2.
谈《离骚》的结构艺术王锡三《离骚》一诗,由于它体制宏大,内容繁富,手法诡奇,确实难懂,正像清人朱冀所说:“令人入其中而茫无津涯。”因为《离骚》是诗人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熔铸而成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蒙千古之奇冤,最后落得个“行吟泽畔”。这种积...  相似文献   

3.
《离骚》《哀郢》出自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是史有明载的。但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始,就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怀疑。推而论之,连屈原是否实有其人也怀疑起来。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近几年,考古方面的新收获,有的恰可以与文献资料相配合,进一步证实屈原是确有其人的,那矗立于文学史高峰的“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离骚》《哀郢》,又确确实实是屈原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6.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祝辞的范围很广,涉及国家重大的祭祀、政治、礼仪、外交等多种场合,因而祝官要掌握多种文体写作、言辞特点与诵读技巧。屈原的出身、教育及生活的环境,使他娴熟祝官的“六辞”写作,受其影响明显。由《离骚》的题意及写作目的分析,它与祝祷仪式的关系密切。《离骚》自叙开篇更是受到了祝祷辞的影响,而且《离骚》还直接引用祝辞入诗。《离骚》炽热真诚的情感,也与早期祝辞的陈信精神相一致。祝辞“呼告陈辞体”与屈原的呼天倾诉具有共同的心理及文化基础,因而启发了屈原运用这样的体式来进行创作,并且促进了屈原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8.
魏敏 《甘肃教育》2021,(3):166-16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离骚》是两大艺术瑰宝。《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则始于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对二者做过比较,结论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篇着重探讨西汉刘安所写《离骚传》的主旨,指出:《离骚传》中对屈原“呼天”、“呼父母”的同情,是刘安自己不幸身世所造成的思想上潜意识的反映;《离骚传》中对屈原的肯定和对楚怀王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刘安时汉武帝用人治政策委婉的批评和告诫。  相似文献   

10.
《离骚》诗题体现了音乐意义和文章内容的统一,体现了屈原复杂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屈原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点晴之笔。《离骚》的艺术品格对中国文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作品,《离骚》创作的时间最晚。《离骚》是诗人投江前回首平生,以《九章》为基础,总汇其它全部诗作而重新创作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要从司马迁对于《离骚》成因内涵的接受、内容风格的接受及人物形象(即屈原形象)的接受三个层面展开,并适当论述了司马迁的接受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因由。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思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主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总是借助文学创作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和喜怒哀乐的情绪,使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起到干预现实、改造现实的积极作用,这便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主旨。《离骚》的创作主旨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论云: 屈原放逐,著《离骚》。……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平嫉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盖怨生也。由于司马迁清楚地认识到《离骚》同诗人的事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体味诗人在政治斗争遭际中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史记》具有象《离骚》那样高度的文学性;《史记》具有—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故鲁迅誉《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9.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0.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