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蒋成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一、珍视独特感受学生作为文…  相似文献   

2.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瑶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本读解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元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文本读解理论将读解方法分为作者、文本和读者中心三极走向,三者均具独立存在的价值又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文章以短篇小说《百合花》为例,对作品所涉时间、事件、情感变化线索细致梳理,探索在战争年代,“我”、通讯员、新媳妇在短时间相处过程中建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试图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二极出发,围绕“创作谈”,通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追踪作者原创本意,为语文教师读解文本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阅读由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受不同阅读思想的影响,阅读理解的指向在三个方面依次移动,产生了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的,以研究文本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以读者参与构建作品的意义为读解核心的三种读解理论。阅读理解不同指向的出现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阅读理论的变化,驾驭读解的指向。一传统读解理论传统读解理论以复现作者的原意为阅读的根本目的。这种阅读主张源远流长,至今仍是读解理论的主流。我国的传统阅读理论由孟子正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我国正统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瑀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是以掌握作品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他们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  相似文献   

6.
读解课文,可以朗读,也可默读、速读,用对话的方式不过是课文读解的方式之一。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维护学生读者在教学中的“言说”权。课标要扭转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者、教参、教师)的阅读教学状况,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提倡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分享彼此的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从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近三年的观察走访看,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对话”,  相似文献   

7.
张小华 《文教资料》2005,(16):55-56
一、“三个极向”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课文读解的三极走向是由蒋成禹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由古到今,读解由作者、作品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读解方向。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赋予了作品意义。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读解的第一步。要理解作者,必须遵循着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读解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读解理论是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可以说是同时共生的,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若能将这三种读解理论引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金瓶梅》研究的历史来看,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作者读解,即对作者生平、籍贯及作品与史实的考证。而这些作者读解既没有可靠的材料作依据,又对读解《金瓶梅》无大意义。《金瓶梅》文本读解则成就极低。当前,《金瓶梅》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建立以文本读解为主,作者、文作、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摒弃只注重作者的作者读解主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这三种著名的读解理论范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占据过阅读的中心位置。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大致认为作者理论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是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这“半壁江山”“壮丽”,人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解读。强调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三方,以作者为中心,阅读的目的就是从文本中追索作者的原意,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决定赋予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历了“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三个发展阶段。纵观理论视角的三次转向,文本意义的产生离不开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交互,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读懂文本”势必先行。关注“整”的阅读过程,落实“细”的学习步骤,是将整本书阅读主体真正交还给学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4.
一、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1.“解读”的基本内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课文,这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有的按照日常的口头习惯称之为“解读学”,也有称之为“读解学”。蒋成璃教授在专著《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传统的阅读是以作品为本位的阅读观。阅读要立足于作品,阅读的目的是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寻找作品的原意。在…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现代对话理论浸润阅读教学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不少新问题。一、强调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什么样的对话才有利于作品意义的建构传统阅读教学似乎也有对话关系,譬如: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读解课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师生的讨论解答,但这些均停留在表面。无论师生…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困扰学生的,并不完全是语文能力提高方面的障碍,更多的是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读解时与教师存在差异,学生的许多正确见解常被教师否定。教师们常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来进行读解,把本来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读解过程变成只恢复作者原意或反映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四种对话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就是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阅读活动过程。所谓文本,这里指以话语为表征的一种语义交往形式,既具有物质形态性质,又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就阅读教学而言,应包括四种文本:一是课文文本,经由编者整理(或有删节、改动、标点)和读解(说明、提示、注释、练习)的文本;二是作者创作的、未经诠释的原作品文本;三是与作品文本相关联(直接或间接)的其他文本,简称互文本;四是非线性的、交互的、跳跃的电子超文本。与之对应,阅读教学构成四种对话…  相似文献   

20.
“有效”已成为当今小语界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词。怎样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应是所有语文仁人志士共同探讨和追寻的。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单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意义的积极生产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的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