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近年来,一种基于现实生活,富有人情、人性味的动人而诚挚、透明而亲切、温情而诗意的温馨评语正以其自身的魁力悄然在教育实践中兴起,由于温馨评语的情感化、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的特征,使得它既体现了教师对人性的解读、对生命的珍爱,又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教育真谛的诗情守望。所以,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接纳,并用于建构充满温情、充满智慧的温馨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2.
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的发源处.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和所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异化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论关照下的生命教育主张教育要走进“生活世界”,建立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构建充满温情的教育生活世界和倡导教师要使用生活化的温馨评语。  相似文献   

3.
充满爱的评语,以其富有人情味的魅力悄然在教育实践中兴起,情感化、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的特征,使得它既体现了教师对人性的解读、对生命的珍爱,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有发展潜力的人,有独特个性的人,又体现了教育教学评语鉴定写法的一种和谐可喜的新型走向。  相似文献   

4.
温馨评语的出现,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它反映了班主任的新型学生观,即我们得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朋友,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有独特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5.
温馨评语的出现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它反映了班主任的新型学生观 ,即我们得把学生看成 :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教师的朋友 ,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有独特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赵云红 《天中学刊》2003,18(6):107-109
评语应该立足于学生生命的先天后天属性,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使个体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而现实存在的评语却是无“人”存在的话语,立足于个体生命心灵之上的现代评语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动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多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期末在即,班主任老师又要开始忙着给学生写评语了。由于期末评语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操行品德、学习、劳动等的综合评价,对学生今后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 影响。因此,几乎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字斟句酌,力求把评语写 得准确、全面而得体,以便真正达到评语的总结和教育作用。然而,传统的由教师一 人说了算的作法,却往往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传统作法的弊端之一是缺少学生本人的乡与。评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本 人,而教师直接下评语的作法,是教师把已经写好的结论交给他们,这样学生就只 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  相似文献   

8.
马东海 《时代教育》2010,(3):173-174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寻求人生命意义的教学。当前历史教学生命课堂缺失。重构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构筑教学过程的生成化,创设师生关系民主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它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写评语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健康状况等作出的全面总结和评价。教师每一次所撰写的评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用"爱心"来评价学生,写温馨的评语,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长时间以来教师们写评语的方式都是:一优点,二缺点,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问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积极参与,目的是实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改造和完善人性。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和充满智慧挑战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一词本源于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启示我们: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这对我们确立开放的研究视野,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以育人为目的、融学校主体与资源、使命制度、价值观念、教学转化、环境熏陶、心性成长等特质因素为整体的实践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特定资格、责任、情感、格调、尊严的生活世界;其使命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为国家与社会造就合格人才”,其总特征是“有序全面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主要特点为奉献仁爱、塑造人格、拥抱知识、以师为本、激情与理想;普遍的精神气质是正道、谦恭、包容、上进等。为维护教育的本性与纯洁,必要坚决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观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要关注生活世界,为此,要重建教育观,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责任由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和责任行为三个方面构成。"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其目标就是要让"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当负责任的人"成为每个人的立人之本。学校坚守"责任教育"理念,将爱与责任融入教学与管理之中,努力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负责任的教育环境,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努力将"责任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