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柔骨功     
柔骨功,亦称少林软功。此功为习武者,必须练习的一种功夫,专练肢体柔软,身体轻灵。功分揉腿、揉腰、揉肩三部分。方法有压、搬、揉、耗等。有拳谚曰:“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意指练腿腰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练习武术,首先要以拳术开始。无论掌握哪一种拳路又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方法。“基本功”是端正身体基本姿势、提高专项素质掌握该拳技术的基础训练。以长拳为例,它的基本功有:腿功(压、搬、耗、劈、摆、踢等)、腰功(俯腰、下桥、甩腰、翻腰等)、臂功(俯卧撑、倒立、转肩等)。桩功(马步桩、虚步桩等)。拳谚说:“打拳不蹓腿,总归是个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腰腿功夫是练拳的基础。又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依据,试论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找出制约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因素为:⑴现代竞赛需要决定运动员的训练模式;⑵套路和散打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性质等方面的异同难以使一名运动员兼习两种项目;(3)武术国际化市场决定套路和散打项目均需要各自改进加强。并提出套路运动S在练习套路的基础上练习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要有攻防含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沈明 《武当》2023,(8):23-24
<正>中华武术所有拳种的基础训练方法都是大同小异,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其对应的功法是腿功、松功和桩功。三丰自然派太极拳,其腿功和松功训练方法与长拳完全一致。即需要压腿、踢腿、劈腿、控腿、吊腿和开肩、涮腰、活胯等基本功训练,但其练根基和气、力的方法与长拳有所不同。主要有静功、动功、行功三种方法,通过动静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可达到双腿有力,拳架稳固,动作协调,神志专注等作用,是练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武术基本功中的横叉、竖叉练习,具有持久性的特点,既是一种技术训练,也是一种意志训练。横叉、竖叉的练习是非常艰苦的。青少年时期,韧带的可塑性很强,适合柔韧性训练。成年后,柔韧性训练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时代开始横叉和竖叉的练习,是较为适宜的。具体的练习方法足:先采用正压、侧压、反压腿的练习,以及搬腿、控腿、耗腿的练习,在柔韧性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竖叉、横叉的练习,这样就比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12):55-55
深圳市东门北路2044号鸿叶苑管理处许振华问: “名家信箱”栏目对我帮助很大,我在练习武术中遇到一些问题,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我的问题是:要全面提高整条腿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要对哪几条韧带进行柔韧性训练?用什么方法训练?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武术训练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里就中小学业余武术训练谈几点看法。一、狠抓基本功突出重点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当老一场空”“功”指功夫,其中包括基本功。加强基本功训练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肩、臂、腰、腿、平衡、跳跃以及动作组合练习;通过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等基本技术的练习;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以后  相似文献   

8.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云:“未习打,先练桩”。它说明要习武练拳,先要打好桩功的基础。桩功是武术基本训练的功法之一。通常腰、腿功比较引人重视,一则内容和形式都较丰富,二则武术没有腰腿的柔韧性确也寸步难行。而桩功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比较枯燥一些,也不易见到功夫,故不仅容易被初学者所忽略,也常常为一些艺高的运动员所轻视。其实,传统的训练中一向十分重视桩功。《华拳谱》中说:“桩要站,鼎要拿,劲力稳固托泰山”。在闪展腾挪的激烈运动中,要作到静若山狱,关键是步要稳固。俗话说:“步不稳则拳乱”。没有扎实深厚的站桩基础是不行的。传统训练中站四平桩(马步桩)常常要点上一柱  相似文献   

9.
一、溜趟子是增长腰筋腿筋的,捣套子是增长腿力腰力背力臂力的,此乃是练习实战武术的基本入门底套,是应先痛下功夫而练的。 二、风云追击手是一种应敌拳术小套,据传是由河南嵩山少林寺秘传而出,其简便实用,古朴无华、乘势追打,含有六个技击方法,为猫儿洗脸、双扑推、左进锤、右进锤、进门  相似文献   

10.
柔韧性不仅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更是武术运动的基础素质。对于青少年阶段练习武术的学生来说,柔韧素质较差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文章通过对学生柔韧性素质差的原因和现有的柔韧训练方法在学生训练中的实践进行实验与分析,得出改良式柔韧训练法对学生柔韧性有较大改善且在训练中疼痛感更少的结论,提出在武术训练中进行改良式柔韧性训练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晓飞 《精武》2006,(5):57-57
腿的训练向来为习武者所重视。拳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拳打三分,脚踢七分”,可见腿的训练在武术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讲,身体素质包括柔韧、力量、速度、耐力四方面。虽说是相对独立,但相互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柔韧性如果发展好了,可以增强腿的力量,反之,也能削弱腿的力量。因此,在这里重点谈一下柔韧性训练。  相似文献   

12.
武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但不可忽视的是,套路练习和技击练习有分离的趋势,因掌握技术单一而出现了“练的不会打,打的不会练”的现象。长此以往,套路练习和技击练习相统一的完整的武术运动就有可能成为运动畸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举重运动项目以三项力量为主,即臂、腰、腿部力量,而居首位的则是腿力。青少年正处在腿肌、腰背肌增长的最佳敏感期。我国优秀举重选手陈伟强、吴数德、何灼强、何英强、才力等,都是在这一最佳敏感期多次创造了亚洲纪录、世界青年纪录和世界纪录的。本文就青少年发育时期采用“以腿练腰”或“练腿促腰”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敬请行家予以鉴别和教正。一、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山东省体校男子举重队9名运动员为样本,就三年(1987.9-1988.9)以练腿为主的训练手段进行试验和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二、试验的有关数据统计 1.试验过程中年龄、身高、体重腿力、腰力、抓举、挺举年均增长数见表1。  相似文献   

14.
一、“嫁接”型准备活动将不同项目,但有内在联系的动作“嫁接”移植到另一堂课的准备活动中,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如足球课的准备活动,采用武术腿功的训练动作:有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行进间的正踢腿、侧踢腿、后撩腿、里合腿、外摆腿、提膝平衡,燕式平衡以及腾空飞腿、旋风脚等。足球基本上是下肢的运动,丰富的武术腿法完全可以借鉴移植到足球的准备活动上来,通过典型的武术腿法动作,提高学生下肢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采用“嫁接”型准备活动,要选择好确有其内在联系的项目,同时要调整好授课的先后顺序。像武术与足球…  相似文献   

15.
“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通过规则的导向作用促进“打练结合”实践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李建炜 《武当》2014,(10):41-42
拳谱中常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武术技击之精粹。无论是什么拳法,对腰的锻炼都是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太极拳要求腰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腰也是力量传输的枢纽,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与手。太极拳讲究“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所以,不但要有韧性,还须有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的现状是练打分离,练套路的不能打,练散打的不能练。本文提出的散打“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通过实践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及规则的导向促进“打练结合”实践体系的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武术运动员开始柔韧性练习的最佳时间是开始其武术训练的前期。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在套路训练中有规范的动作。完美的姿态。而且可以防止因动作变形而引起的骨骼发育间题。保证少儿武术运动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武术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与灵敏度训练对于武术技巧的发挥和表现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身体柔韧性与灵敏度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应的训练方法。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包括拉伸训练、柔软度训练,而身体灵敏度的训练则涵盖反应速度训练、冲刺训练和平衡性练习。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武术套路表演的流畅性和精准性,同时提升身体的防御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武术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和关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武术基本功相关的各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地进行基本功练习不仅能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从而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而且还能让习武者快速掌握更高难度的动作和技术。因此,武术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和关键,基本功好坏与运动成绩呈高度正相关。但当前教练员及运动员对基本功培养不够,严重影响武术教学和比赛,必须把基本功的练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