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作过弊吗?     
2002年11月25日,在读初一的成长网会员鱼在成长论坛《知心茶座》里发了一个小小的帖子,问网友们:“诚实的,告诉我:你作过弊吗?”一个关于作弊的话题从此展开。参加讨论的网友,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有教育研究工作者,有报刊编辑。网友们的讨论,有的几句话、几十个字,有的洋洋洒洒,独立成文,大家各抒己见,观点纷呈,蔚为多彩。这一期的《成长视点》,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加以编辑、整理,与广大读者共享。下一期杂志,还要把其中的一个重点议题“无人监考”做成专题。欢迎读者们来参加。  相似文献   

2.
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有学生反映我班某些同学考试时作弊。于是,我利用班会课,讲了这种现象,表扬了敢于反映情况的同学,并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考试作弊情况反映给我。不一会儿,同学们的纸条都传上来了,一统计,全班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考试时没有作弊,其他同学都程度不同地违反了考场纪律。 面对着这么多作弊的学生,应该怎么办?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启发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才能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于是我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谈作弊”,要求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作文交上来后,我全部批阅,看到一部分学生对作弊的认识很肤浅,只觉得这样做暂时取得好成绩,可是升学考试时,单人单桌,外校教师监考,很可能考不上高中。这样的认识显然是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为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高考开始,考生在考试前要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在考试中将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从夹带、抄袭发展到“枪手”替考,甚至利用手机作弊,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作弊成了社会公害,你作过弊吗?对作弊你又是如何看待呢?你认为怎样才能遏制愈演愈烈的作弊风呢?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后,全国迅速掀起了讨论与学习的热潮。K12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等国内知名教育论坛都组织了热烈和有深度的网友讨论。“对高中新课标,你有什么样的困惑与思考”、“关于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网络讨论主题都有很多网友参与。《标准》的  相似文献   

5.
学校每学期要进行历史考试,考场上常有作弊发生:有交头接耳者,有抄书者,有夹带小纸条、传递小纸条者……。为杜绝作弊行为,学校常常采取分班考试,增加监考人员,对作弊者行政处分等措施,这固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彻底杜绝。既然杜而不绝,能否借助于疏导呢?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从而达到根治考试作弊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提高学生对历史考试目的的认识为什么要考试?学生的回答五花入门。笔者曾用五项内容围绕“你怎样对待考试”这题目,对本校初二、初三两个班一百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 (1)认为“考试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的有二十九人; (2)认为“考试是老师检查我”的有二十八人; (3)认为“我考试为得一个好分数”的有十六人; (4)认为“我最讨厌考试”的有十九人; (5)在其他一栏中填“考试是检查学生一阶段中学习情况”的有八人。  相似文献   

6.
幽默10则     
作弊“杰姆考试作弊被抓到了,你听说了吗?”“是怎么一回事?”“他考试时,用手伸进衣服里数自己的肋骨。”“那又怎么了?”“那是人体解剖课考试。”  相似文献   

7.
笑画笑话     
作弊安娜和托利是同桌,两人考试经常作弊。一次考试,由于老师监考很严,无法作弊。考完后,安娜说:“今天我糟糕透了,交了白卷。”托利说:“我和你一样,也交了白卷。”安娜叫道:“那糟了,老师又要说我偷看你的试卷了。”评价老师:你对拿破仑这人怎么评价? 学生  相似文献   

8.
考试与作弊已成为孪生兄弟一考试,便有人作弊。学校对考试作弊同学的处分是严厉的,不但作零分处理,学校的布告栏中还会有“杀一儆百”的作弊处分公告,而且回到家中,没准家长又是一顿臭骂,然而为什么“严而不禁”?依然有不少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越“雷池”,实在令人深思。那么对此,学生自己又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呢?杭州某一中学初三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讨论,下面是五位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9.
材料回放: 不久前,武汉理工大学针对“考试作弊”出台新举措:一人作弊,全班受牵连。其主要内容为:只要班上有一人因考试作弊受处分,该班本学年参与优秀班级、标兵班级评选的资格将被取消。而此前,武汉大学规定,允许学生按班级申请“无人监考”, 但在无人监考中,如有一人被发现有作弊行为, 其所在班级所有学生该次考试成绩全部无效。同学们的来信,表示支持的有,表示反对的也有,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0.
材料回放: 不久前.武汉理工大学针对“考试作弊”出台新举措:一人作弊,全班受牵连。其主要内容为:只要班上有一人因考试作弊受处分,该班本学年参与优秀班级、标兵班级评选的资格将被取消。而此前,武汉大学规定.允许学生按班级申请“无人监考”,但在无人监考中.如有一人被发现有作弊行为,其所在班级所有学生该次考试成绩全部无效。 同学们的来信.表示支持的有,表示反对的也有.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国青年报》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学生考试作弊的文章,一篇是《“考试作弊一律开除”遭遇合法性拷问》(下称《拷问》),另一篇是《学生不以为耻作弊屡禁难止》(下称:《难止》)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学生作弊问题。《拷问》一文认为:“大学的慧眼难容考试作弊的学生。学校因考试作弊而开除学生,毁掉的是他们的未来,还有他们整个家庭的幸福,这是违背了教育的精神和目标的。”而《难止》一文则指出:“一方面是教育部严令各高校严肃处理考试作弊,一方面是考试作弊的学生前赴后继,学习成绩差的作弊求过关,成绩好的作弊争奖学金。对作弊…  相似文献   

12.
考试作弊及其防治的简单博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潘忻 《教育探索》2003,(1):52-54
学生考试作弊是严重违纪的行为,虽“屡禁”而“不止”。从博弈论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的特点和条件入手,讨论学生考试作弊的收益。成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心态;从完全信息纯策略静态博弈的视角分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条件,有助于我们制定鼓励学生诚实应考的政策。教师监考是否得力对学生考试作弊有重要的影响,分析运用教师监考手段防治考试作弊的作用和条件,讨论师生博弈完全信息混合策略静态均衡的概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从博弈视角提出防治学生考试作弊的条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某校是名符其实的县重点中学。宣传栏里常贴满了对考试作弊者的处分通告。可是有几位上“光荣榜”的学生竟大言不惭地说:“这有什么?只要有机会,我还会作弊。他们想处分就让他们处分吧!这次就算倒霉。”据一份调查表明,每次考试,该校作弊的学生比例高达67%。特别是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四科,作弊者更多。尽管学校三番五次地强调:如有考试作弊者,该科成绩以零分计,且要受到处分并通告全校,但“作弊风”不仅并未见减弱,而其迅猛之势,真是无可阻挡。我曾问过一位要好的同学:“你的成绩完全有把握进入前五名,可你为什么要作弊呢?要是被发现……  相似文献   

14.
可乐专卖     
口吃某监考老师有些口吃,考场上他发现一学生偷看,便气急败坏地吼道:“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此言一出,站起了五个学生。好心一学生:你把我的衬衫拿到哪里去了?”同寝室的哥们儿:送洗衣房了。”我的天哪,我把历史的全部要点都记在袖口上了!”汗水的发源地理考试的试卷上有题问: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发源地在哪里?”小明不知道,急得头上直冒汗,于是得了启示:汗水发源于头上。”奇怪的化学式某校化学考试时,甲偷偷问乙说:“水的化学式是什么?”“H2O。”结果甲在试卷上写:hijklmno。乌龙答案生物考试,有题问:…  相似文献   

15.
浅议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源头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 ,我校连续发生三起考试作弊学生不服处理决定而引起的诉讼 ,使我们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近年来 ,教育部屡下通知 ,希望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阻止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各高校也加大了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但事实是作弊之风并未被完全遏制 ,有时还出现反弹 ,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许多有识之士指出 :“考试作弊现象不禁止将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个很大的失败。”所以 ,杜绝考试作弊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杜绝和减少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应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  相似文献   

16.
【开场白】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厦门、郑州、长沙、乌鲁木齐十个城市的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作弊的看法。调查显示:当问及“你在考试时有作弊行为吗?”时,16%的同学表示偶尔有;84%的同学表示没有;没有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有作弊行为。“那么,你的同学中有作弊的行为吗?”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坐标     
正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碰到雨雪风霜,能否抵御住生命的严寒,关键在于你能否在混沌的风雨中找到生命的坐标。——题记一明天,将是最后一战——英语和地理考试,但晚自习上我却再也鼓不起翻开书本的勇气。现在,我的精神已经有些崩溃,有人会相信我吗?有人肯相信我吗?我好恨,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在还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就要以"考试作弊"的名义把  相似文献   

18.
玛雅 《家长》2007,(Z1)
采访对象及方式:在某中学生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8个中学生进行讨论;在某教育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6位家长进行专访采访时间:2007年1月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听话教育”始终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当中:在家,父母要孩子听话;在学校,老师要学生听话。无论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似乎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被评价为“好孩子”。然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记者就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分别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上的课题是“学习改变命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课上到了最后的“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环节,我提出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学了本课后,你对此还有哪些疑问?同学们可以把你的疑问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在学生思考的间隙,我突然觉得这样设问的角度是不是太大了,他们是否会有种不着边际的感觉。但转念一想,这样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学生讨论吗?于是,我一边巡视,一边观察同学们的反应。过了四五分钟,看到他们都思考得差不多了,我就接着说“:我看见每个同学都写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你听说了吗     
“你听说了吗?格玛因为考试作弊受到老师的批评了。”莎曼说,“我还听说艾米丽这次考试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