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筑能耗在我国的总能耗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中运用各种建筑节能技术,以降低建筑在未来使用中的能耗。本文介绍了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对建筑节能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形势比较严峻,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我国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假如让这种高能耗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我国的能源生产将难以长期支撑下去。因此,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相当必要的。要想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在建筑行业中就得积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本文从几方面论述建筑节能及其施工技术,提倡顺应建筑节能的发展旋律。  相似文献   

3.
能源资源紧缺是我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位居能耗首位,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而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所谓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现在则普遍成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指出:建筑能耗系指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燃料、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能耗。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问题。它与能源结构调整、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组成能源战略的重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30-40%,如日本约为30%,美国约为35%。我国建筑的占国家总能耗25%,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总能耗9-11%,2000年已上升至13.6%。能源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能源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节能建筑是在建筑过程中使用节能材料,在建筑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中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主要介绍了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一般要求,并试论了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城市住宅节能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了解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觉得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把建筑节能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保证和提高建筑舒适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能源,尽量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相似文献   

8.
能源问题是世人十分关注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因此,世界各国又都将建筑节能列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建筑节能是近年来建筑发碾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建筑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是指提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建筑节能关系到建立人民小康居住水平的实现.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资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筑能耗目前已成为能源耗费的主要方面之一,而幕墙能耗又是建筑能耗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重正在迅速增加,将逐步接近并可能超过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比重:33%左右。因此,重视和研究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唐聪颖 《今日科苑》2009,(24):96-96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集中供热面积大,采暖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建筑物的防寒保温问题是关系能源消耗的关键问题,注意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北方建筑设计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节能已成为一种趋势,加之我国节能形势严峻,建筑节能刻不容缓。在建筑维护结构总能耗当中,建筑门窗的能耗占总能耗的4g%,门窗作为建筑物的表面维护之一,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节能性能,因此提高门窗的节能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工作中是很关键的,开发和选择高效的节能玻璃更成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设计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建筑用能约占全国总能耗的 30 ,是全国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施工到建筑的使用都要消耗大量能源 ,而其中建筑的使用能源占有较大的比重 ,为扭转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差的情况 ,通过在建筑设计和采暖设计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 ,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并符合经济原则的条件下 ,将建筑能耗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对建筑节能目标提出的要求是从 1 996年 7月 1日起将供暖的能耗在当地 1 980~ 1 981年住宅通用设计的基础上节能 50…  相似文献   

14.
建筑节能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非常大,住宅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主题相去甚远.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而外墙外保温技术就是建筑节能中重要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人口数量众多,资源不充足,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国内生产总万元能耗为世界平均值33倍。在我国建筑与工业、交通形成三大"耗能大户"。据统计,我国能耗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建筑能耗占总约35%,而且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与我国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3倍左右,说明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很大。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需要我们认真负责做好每一项工程,努力建设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7.
民用建筑工程建筑节能意义及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节能,就是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的主要技术措施有:节能建筑规划设计、增强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新发展的节能技术措施,如蓄冷技术和冷却塔供冷技术等、及空调系统的维护管理节能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住宅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步受到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住宅建筑能耗,成了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简要阐述我国住宅建筑节能的现状;探讨住宅建筑节能应从整体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并以实际工程为例阐述住宅建筑节能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问题已成为了首要问题,而今发展经济所需能源,一部分靠有限的开发取得,而更多的将依靠节能来解决。为此,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同时,各项法规及规章也相继出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建筑能耗的比例正日益向国际化(30%-40%)接近,能源供应更加紧张,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物的隔热保温和气密性很差,采暖系统的热效率低,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我可以预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对建筑环境室内热舒适性要求愈益迫切的同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必将持续增长。所以,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环节中一个重要点,同时它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建筑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一、建筑节能的相关指标及其意义; 1、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系指在建筑中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1)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能耗过大的严峻挑战,各国先后制定相应技术标准。能源紧缺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合理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建筑业能耗在总能耗中占很大比重,建筑能耗中电气能耗占80%以上,解决建筑电气节能问题非常迫切。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合理运用电气节能技术可以减少建筑结构能耗,节能设计是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指导方针,电气自动化与节能设计目前在电力行业应用不很广泛,需要深入研究电气工程节能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