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2.
张萌 《出版与印刷》2017,(1):70-72,73
“的、地、得”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三个结构助词,音同形不同,用法也有很大区别。 三者如何区分?是否应该统一使用?这不仅是普通读者的疑问,一些审读编辑在工作中也常常表示疑惑。本文从理论到实例对“的、地、得”的用法加以分析说明,旨在论述三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也是针对时下主张“的、地、得”合用的呼声提出的一则反例。  相似文献   

3.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即或是语音相同,意义相近的一些词,在使用时,也各不相同。在一些书报刊出版物、影视、商业广告中常见到将“象”、“像”、“相”混同起来的现象。其实这三个字,并不等同,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像”和“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者在词性上的区别。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和“相”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它们只是在名词“相棋”上可以混用,其他方面,没有相近的义项。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象”和“像”。它们作为动词使用时,人们常常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各自…  相似文献   

5.
“证”、“症”、“征”三字的区分胡升华“证”、“症”、“征”三字在中医学书刊中出现得十分频繁,但现行各类中医书刊在这几个字的应用上十分混乱。这虽然不一定会造成专业读者的理解偏差,但从编辑规范和中医教学上来说,这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已注...  相似文献   

6.
我在几年的业余写作中体会到写稿要“三快”,这就是“想得快、写得快、忘得快”.这“三快”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一次写作到另一次写作的整个写作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三快”,写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得快。想得快——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想得多想得快.如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谈话和采访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构成写作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捕获,迅速用几个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记录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都属于实词的结构助词。在语言文字中它们经常附着在词和词组后面,帮助所附着的词和词组同别的词结合在一起。在口语里“的、地、得”都读轻声。如“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轻轻地呼喊”、“这首诗写得好”。在句子中,“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词大都是名词。例如:参观团来到了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许涯文 《视听界》2006,(1):164-167
2005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全国广电媒体集团中率先进行了CI设计,使用了新的台标。台标符号的背后传达的是总台“以人为本,与您同在”的办台理念。理念只有八个字,落实到实践层面却要复杂得多。广播与电视不同,广播各频率也各有个性,因此,怎样理解和实行这个理念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依据总台发展战略,经济频率对商业937进行整体升级,已于2005年12月19日成功推出全国第一家“居家广播”,这是改革五年来,经济频率又一个重大的战略突破!在此时对“以人为本、与您同在”进行思索,既是理论的前瞻,也是实践的探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电话网和计算机网在结构化布线中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某类产品适于哪个系统,不适于哪个系统,不能不尊重各自的面貌,搞“全一样”。“全一样”不仅技术上不合理,而且浪费资源和资金,之所以刮起“全一样”这阵风,是由于一些厂家打出了“费用差不多”的王牌,事实果真如此吗?经过认真分析,事实未必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2.
采、彩两字在字形上的区别是,后者多了三撇。“彡”,读音为shan(山),其义除了和毛发有关外,常和色彩有关。比如,“彪”指老虎身上的花纹,“彤”指用红色涂饰器物等。在汉字实际使用中,采、彩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别,直到今天,仍是“喝采”和“喝彩”并用,“精采”和“精彩’不分。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动词的“采”,一般不会用错。这显然是个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木”,表示用手去采摘树上的果实。所以《说文》中说:“采,捋取也。”这是“采”的本义。由此又引申出选择、搜集等义项。“采”组成的词有采用、采纳…  相似文献   

13.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14.
把新闻写得简洁明了,生动活泼,是每一位记者梦寐以求的事.要做到短小活泼,有很多因素,但不写套话,能用三个字说清楚的就不用五个字,这是起码的要求.这里就“进行”及相关结构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沈基松 《编辑之友》2012,(4):103-104
“的”是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中的重要成员,是定语的形式标志.但这样一个常见常用的虚词,在书面上常常把本应该由结构助词“地”和“得”承担的用法据为已有,出现了“的”与“地”、“得”的误用问题.本文以《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报纸中结构助词“的”的误用类型,探讨导致误用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于“的”的正确用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17.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叫“测不准原理”,这一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l927年提出的。它的内容是说,我们作为观察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与被观察对象发生能量交换,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说得通俗点,举个例子,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词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但未曾发明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词。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也未发现。据考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明确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是中国人赵...  相似文献   

20.
近日,偶然读到“三年得诗”和“七步之才”两个故事。觉得耐人寻味,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