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勤政廉洁的领导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与良好的道德人格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治大国”应像“烹小鲜”一样认真、全心全意;廉洁自律应努力做到“知足”与“知止”;格道德修养应微到“去甚、去奢、去泰”。这些思想对现代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3.
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此处的"圣人"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圣人,是指"得‘道’的人"。"仁",指的是偏爱的意思。"刍  相似文献   

4.
林江琼 《天津教育》2007,(12):32-32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这样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相似文献   

5.
张侠 《学语文》2013,(5):57-57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上善”指的是“至善的、最完美的、与人无争的圣人”。整个成语的意思也就是“至善、最完美的圣人就如同水一样”。既然这样,那么,水又有哪些至善的品格呢?对于这个问题。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代表人物孑L子以及佛家代表人物净空法师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道德经》第七章,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明朝有位叫张岱的人,在注《论语》“石门章”的时候,曾把人分为三种:愚人、贤人、圣人。他说:懵懵懂懂,没有认识到一定的事难以做就去做,是愚人;精明洞察,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就罢手不做,是贤人;大智大愚,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而毅然去做,是圣人。这里,张岱所说的愚人暂且置之不谈,而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贤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细节是万事万物的基础.我国古人早有精辟的论断。《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相似文献   

12.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较重要的一部著作。曾有人指出《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因而也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管理学著作。本文将主要探讨《老子》的两个主要观点“无为”“清静”作为管理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是研读老子者议论最多,同时也是最具纷争与误解的概念。从《道德经》的本意来看,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形而上之道,具有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相反转化等等特性。老子崇尚的为人之道、治世之道、圣人之道等等,则是效法形而上之道特性的世间法则。形而上之道的基本性状,如无形无相、无声无质、似无而实有、自有永有、不可全知、不可言说等等,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中智者圣人对造物主至上神的宗教认识非常相似,因此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至上神。  相似文献   

14.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老子在《道德经》文本中唯一对实定法进行总体评价的一句话。历来学者们通过对此句中“法”与“法物”、法与刑的学理辨析使得老子在法令制度、政治国家等方面的思想逐渐清晰化。老子对于国家的法令制度这一专门领域是持谨慎与贬抑态度的。《道德经》里的法观念在于圣人之治下的有限法制之治,而这些有限法制又必须合乎自然之道,建立小国家,恢复原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5.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盲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是老子及其《道德经》(也称《老子》)比较可靠的记载。由于“莫知其所终”,老子及其《道德经》便为后人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老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历来争论很大,有人说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留下的《道德经》阐述了他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已超越国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这些成就却掩盖了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建树。在1983年北师大出版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就根本找不到老子的名字。有的书中甚至称老子为绝学弃智,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事实上,老子是以其哲学思想即‘“道”为指导,以其政治上“至治之极”的理想邦国为蓝图,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亦即他认为的“圣人”、“士”等为教育对象,以其所著《道德经》为教材,提出了统治阶级自身修养的要求和治理国家的办法,从而否定了奴隶社会中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老…  相似文献   

17.
旨在揭示历代读老、解老者误读和错解《道德经》的原因。《道德经》是讲生命本体的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不能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法来解释。《道德经》的断句和分章与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若用主客二分法进行断句和分章,结果只能是乱上加乱。庄子才是《道德经》的真正的解释者,生命有“体”有“用”,《道德经》是描绘“体”的典范,《庄子》是描绘“用”的楷模;“体用一如”,《老》《庄》一体,方可避免许多对《道德经》的误读和错解。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相似文献   

19.
我们教学杜诗《绝句》,对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有分歧。有的依据《教学参考书》,说是“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有的不  相似文献   

20.
综合:包罗万象集大成 【现象】一、教师教《散步》,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找问题……分组活动后,同学们忙了起来,但也有少数学生走走看看,什么也干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