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波 《儿童音乐》2015,(2):40-43
二、确保城乡结合部普高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城乡结合部高中艺术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些成效,甚至有人认为,近年来城乡结合部教育领域发展最快的便是艺术教育。但是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高中艺术教育也普遍存在问题,如保障制度缺乏或名存实亡、专业教师数量稀少、课程设置功利化、社会重视及参与程度低下等,严重制约了高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本着实现"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的精神,确保城乡结合部普高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推动与加强城乡结合部高中艺术教育的如下建议,希望能对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为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其较为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城乡结合部教育管理的难度。本文结合城乡结合部当前的教育发展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临沐镇位于临沐县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苍马山下,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为了让农村娃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临沐镇研究构建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对于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的探索构建,为城乡结合部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  相似文献   

4.
一、立体化综合教育模式的提出众所周知,农村初中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而目前农村初中教育不管是从教育质量、规模效益还是管理绩效上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处于薄弱环节。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具有农村、城市双重特征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是立体化综合教育模式提出的现实基础。传统农村初中教育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突出应试能力的培养,片面强凋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忽视为当地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结果是少数精英升学跳“农门”,大量升学无基础、务农无技术的“双无”学生回流到农村。这种典型的选择型办学模式已不适应城乡结合部的新情况、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构建满足城乡结合部特殊需求的人才“立交桥”,对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沭镇位于临沭县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苍马山下,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为了让农村娃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临沭镇研究构建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对于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的探索构建,为城乡结合部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不断外延扩建,使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村,镇、区由市外变到了市内,形成了村,镇、区交错混合的城乡结合地带,即城乡结合部。而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社区制安混乱,学生来源复杂,家长素质较低,致使学生情感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并带有普遍性。本研究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关于情感发展的理论指导下,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特点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家庭社会环境,通过数学课堂进行的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情感发展教育的实验研究。通过“家庭——社区——班级——学生”四条教育途径,以培养和发展城乡结合部学校初中生情感,并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是社会发展中城市与乡村间的桥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中学与城区和广大山区中学有很多相似特点,研究城乡结合部初中教育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对广大山区中学乃至初中教育整体改革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乡结合部由于教育要素组成的复杂性、文化要素构成的纷繁性、生员资质要素构成的参差性、毕业选择要素的多样性以及人口流动的经常性形成了其特殊的文化观、价值观和生存观。如何正确引导这一特殊教育价值理念,形成正确和谐教育价值观,是城乡结合部的教育面临  相似文献   

9.
<正>在城市和乡村人口混杂的城乡过渡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复杂的学生来源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方原因使城乡结合学校的学生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想走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困境,急需有效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生源流失已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文章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调研发现,"实施小班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较好地应对目前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个以地市级为单位整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区,淄博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两年的实践经验表明:(1)抓领导、抓认识,是搞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2)抓好“阳光教师”、“快乐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3)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掘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淄博市实验区将采取得力措施,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相似文献   

12.
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学校心理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要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心理教育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职业学校心理教育重在引导职校生学会心理自助,提高心理修养.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品质及人际关系为主要目标.实施对积极心理学理论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接的研究.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精髓转化为实践,并恰当地融入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补救转向预防、从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的开发的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使教育者和学生都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个体。目前高校正在尝试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文论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和特点、对象和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实践证明,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差,人际关系失调、自卑失落、抑郁、缺乏坚强意志等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等问题,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是必然的要求。将影视鉴赏教育与电影疗法相结合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治,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然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基本的方法,可为高职院校探索电影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松 《许昌学院学报》2001,20(1):114-11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初中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实验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比班相比,实验班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全面提高,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实验班学生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9.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和其他高等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此决定了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形成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做了认真研究,最后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文章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