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伦理叙事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作家在小说中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宣扬宽容、仁爱的道德力量和美德有报的伦理观念.在爱情婚姻题材中,伦理道德始终是支配主人公行动和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在表现个人奋斗题材时,主人公则要经受道德考验和审判.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英国小说的道德训诫传统、文学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以及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等.作家们借助文本表达伦理叙事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批判与对人性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湘楚文化的土壤上以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世界,开创了巫术与文学相结合且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巫诗传统;这一传统在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中得到发展。韩少功的寻根小说通过魔幻世界的构造,歌舞氛围的渲染和巫楚文化的显现三方面横向拓展了巫诗传统的内涵,又在纵向上延续了屈原、沈从文的文学传统,再现了这一传统的发展轨迹,使得这一传统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得以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成长小说的西方渊源与中国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最初源自西方,基本遵循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演变的内在发展规律.西方成长小说从德、英两国的"古典传统"到美国"现代流变",走过了整整三个世纪漫长历程.中国清末民初因"救亡"需要引入成长小说,与18世纪德国的情形相似;"大革命"到"文革"期间,严肃刻板的政治教育笼罩一切,与英国道德训诫传统相近;"新时期以来"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个性成长又与美国的发展模式相合.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吸收这一传统的积极内容,就要大力加强党政职能部门自身的道德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构成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这一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的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结合新媒体传播中的典型事例,从传播层面、形成机制、舆论影响等方面,总结出“沉默的螺旋”这一传统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加深对新媒体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与西洋散文相比,还是与中国近代以降的散文相比,中国古代散文在语言风格上都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简为贵”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固然与中国古代散文形成期客观条件有关,又是历代散文家自觉追求的结果。五四以后,这一传统曾受到一定的批评,但时至今日,仍显示出相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叶昼一直被看作是小说评点的启蒙李贽与小说评点的集大成金叹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过渡,理论界并因此把他的理论进行深化梳理,以佐证他的地位,但事实上,叶昼的批评理论与李贽、金圣叹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从叶昼现存在主要批评材料《水浒传》评点来看,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语缺乏明确的道德体系的支撑,显得含混矛盾,审美批评也带有很强的市俗市、民间化色彩,从而体现出鲜明的通俗品格。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评价小说时,往往从“社会——历史”批评与情节分析的视角居多,注重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批评成为时代对应政治、阐释历史道德的狭窄天地。当外国批评理论被广泛介绍到中国来时,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主流批评仍然是传统方法论的继续,缺乏对小说主体内在本质形式的重视。由于小说是依靠情节再现生活,故情节具有串连故事流动的特质,读者的阅读,往往只关注小说情节所流动的生活,而忽视了小说语言,这是因为小说语言是作为故事媒体在接受过程中被转化成为流动的场景。本文拟从语言所传递小说故事情节时的主观心理情绪形态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以杰出的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社会评论家和批评家。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卓越的透视力,有效地利用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弊端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弱势阶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狄更斯相信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道德的力量可以造福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建造成一个道德库,以此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他的大多数小说是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描写与批判,成为"英国状况"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对社会的评论提高了阅读者的集体意识,有效推进了越来越影响当局决策的公众舆论的形成,也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城市治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许多优秀作家利用小说对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影响英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读者反应批评并不指任何一种批评理论,它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美开始异军突起的各种批评方式均涉及过的关于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上的一个中心点.读者反应批评是由读者在阅读一个文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反应这一传统概念演变而来的,而此文本的情节的结构和思想内容已经由作者完成.在此演变过程中,读者活动变成了一部作品的一部分.在彻底的传统的读者反应批评中,已经被传统批评家们所认可的作品本身的特征的内容(包括叙述者、情节、人物、文体、结构乃至含义)在读者阅读经验的冲出下,都被溶进了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1930年与1960年为界,将英美女性实验小说家划分为三代,并对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史与现状、表现与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证明20世纪英美现代实验小说与女权文学批判之间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自然交集———女性实验小说传统。文章对这个独特的小说空间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它既是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抗。  相似文献   

12.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之一。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其展开了大量的道德伦理评价,并将其归为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玄学侦探小说程式,论证《洛丽塔》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玄学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批评领域,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注目,以至于淹没了金氏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金批《史记》即是其一。论文着重从金批《史记》的批评视角方面关注金氏《史记》研究的价值:一目之以“文”;二动之以“心”;三析之以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肯定了金氏在《史记》的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德育从实践结果上来说是失败的,而相比之下,传统德育至少在效果上是成功的.我们通过对传统德育的分析,撇开对其进行批判的传统的政治视角,从传统德育对我们有何启发的纬度来重估传统,以尝试据此提出现代德育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重要的一脉,虽然屡受压制,处于边缘,但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没有断流.与之同步的浪漫主义小说理论批评,虽然还未形成概念明晰、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也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美学留下了丰富而又芜杂的"理论碎片".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与理论批评,是在边界模糊、视域宽窄不定中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术界对麦金太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他的道德哲学,而较少关注他对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批判。实际上麦金太尔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植根于亚里士多德传统,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现代国家道德层面上的政治合法性争论的背景下,麦金太尔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时独树一帜,而他对现代政治所持的批判立场也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弗兰肯斯坦》中人造怪人的女性隐喻,表达了玛丽·雪莱对当时主流道德伦理观的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的文类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认为它是虚构故事,有人认为是自传或他传。汤亭亭将自传、他传与虚构融为一体,革新了传统自传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崇尚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的民族,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接着从重视教育、崇尚风节、弘扬仁爱、提倡礼让、笃情重谊等五个层面对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该在摈弃民族道德传统中不适应当今发展需要的那部分的基础上,对优秀的道德传统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