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儒家孝道是儒家适应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对维护传统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孝道的某些具体规范显得与时代不相适应,但其内在的子辈对父母的“爱”与“敬”的伦理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换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重视和研究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研究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超历史超时代的研究都不会有现实社会价值。随意夸大儒家伦理的功能和作用,不但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本文结合评议儒家伦理研究中的超历史现象,来讨论有关儒家伦理的继承问题。 一、儒家伦理不是新道德的根源 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我们建设新道德的一个“用之不竭的源泉”,还有人认为儒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果真是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4.
从阐明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入手,探讨了批判继承转换儒家伦理的方法论原则,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大工业孕生的现代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本体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基础;坚持以时代精神作为“参照系”。以实践需要为基点,与革命传统相结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等作为原则。着重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立社会道德的信仰系统、社会公正机制和高度向心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运行的操作系统与程序中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与西文基督教伦理根源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不同,儒家价值观的根基在于与天道合一的人之“仁心本性”,而由此开出的仁、义、礼、智、诚(信)儒家“五常”,是为儒家伦理美德的恒常原则,最终又落实到具体应用的礼制规范层面.从“心性”基础层和“五常”中间层来看,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意义;而从最外表的礼制规范层面来说,儒家伦理须因时制宜,因革损益,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需求.儒家价值观,对解决伴随科技与知识突飞猛进而日益凸显的价值失落、道德失范问题势必有所帮助,对现代人们的人伦日用仍不失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愈来愈迅速的步伐正被建立起来,这对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必然性要求。因此,积极重建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反映、规范、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最终实现现代化,已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严肃课题。而无论是“亚洲四小龙”对儒家伦理吸收并运用于现代化的实践,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对伦理文化的一脉相承,抑或是儒家伦理本身的优良传统及其现实的可能性转换,都告诉我们:儒家伦理虽非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如果我们能在科学地总结和批…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相似文献   

9.
情感关怀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隐含于儒家伦理发展史中的重要线索。历代儒家在构建伦理体系,探讨伦理修养、伦理教化和伦理价值实现的社会途径等问题时,都承认人是有情感的存在,并根据这一事实,主张通过有效的方式使人的情感宣泄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情感发展趋于正确的方向,以期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儒家重视情感问题的取向,实质上是其人本主义立场的具体表现。而且,儒家认为,对个体情感的尊重与恰当疏导、约束,在确立社会规范时尊重个体的情感需要,能够为社会规范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有助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完成,因而情感关怀是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其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独立的人格节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天下为公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恕道精神等。发掘其积极因素的现代价值,寻求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之间内在的契合点,在继承优秀道德传统时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传统的资源现代化,这对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有许多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规范应汲取的重要资源。当前,迫切需要将儒学伦理道德资源中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应高扬儒学家关于人的道德是人生真正价值的基本情神,将其仁义道德责任感的价值取向与我党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相结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体系和商品经济伦理道德,使其成为升华全社会成员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还急需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伦理支持,在这方面,儒家伦理思想将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近年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说明了儒学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情地批判了韦伯关于儒学是现代经济发展阻力的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源——周公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精英定位的论证,可以证明周公的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来源,周公伦理思想的精英性质决定了作为他的思想承袭的儒家文化必然是一种精英伦理。  相似文献   

14.
儒家解释学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宋明以及近代的变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然而,它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徐复观、熊十力、罗光、成中英、汤一介等学者通过自身对于儒家经典具体解释的重新梳理与理解,同时引入与借鉴了西方古典解释学与现代解释学的思想理路,改造了传统的"儒家解释学"。然而,新的"儒家解释学"刚刚起步,远未完备,学者们任重道远。而在它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自身的"合法化"问题及与儒家哲学史研究的区分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5.
儒学实践理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实践便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然在传统儒学中,实践往往被局限于道德范围之内。儒学要发展就必须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时代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而儒学实践理论这一概念将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和现实时代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的哲学,即在儒学实践理论这个概念中,其主体是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在道德价值观照下去审察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其理论的内核是仁爱,其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其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相似文献   

16.
《阅微草堂笔记》顺应民俗社会心理,取法民间叙事,以鬼神狐怪的形象以及民间赋予这些形象的显著特征用作伦理宣教的重要手段,因而作品不是简单地展演民俗文化内容,更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正统儒学伦理的阐释和捍卫,作品以创作实践体现了纪昀经世实用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试探中国传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们着重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至高地位,而道德的习得必须将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道德修养是根本.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修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考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 两者都存在其价值合理性根据, 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 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两者都存在价值合理性根据,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