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本身是位诗人。他在小说创作中,力求把小说语言当作诗歌来写,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呈现了浓郁的抒情特色。张贤亮小说的抒情方式及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他的作品运用了直泻式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歌颂了人民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德,“草根情结”鲜明;作品中闪耀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具有崇高的审美体验。二是他运用了情景交融式抒情,使作品呈现出空灵、幽美、大气的诗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诗化小说,研究者多认识到这是由传统和现代结晶而生的小说体式,我们认为,西方现代小说虽功不可没,但其根底依然是中国文学悠久的抒情传统。对这类小说的批评,批评家们虽然操持的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方法,事实上这种批评方法与讲求直感和整体审美体验的中国古代批评方法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是一部富于抒情色彩的英雄传奇小说。作品善于利用悲剧的形式创造抒情气氛;绰号、喝酒场面描写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有时又借景抒情;突出表现了情感与理智的较量;并且作品还通过大量的诗词歌赋来加强抒情色彩,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最初的浪漫抒情派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发轫期,到后来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直接呈现,再到20世纪40年代新浪漫主义和七月派小说中现代主义的衍生。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发展始终都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1934年成名于沦陷区上海,创造了融中国古典小说、西方现代派小说于一炉的新小说文体。她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挖掘出人性深处的脆弱黯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本文拟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抒情本质,即从其华美、新奇的特色语言中窥探她作为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情感投射和情感表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帕斯捷尔纳克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抒情诗人和小说家,由于在现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的传统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在195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最著名的作品《日瓦戈医生》再现了二十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和功勋,他们在悲剧性的经历中依然保持自我。今天,不仅在俄罗斯甚至在全世界这部小说已经成为被广泛阅读和研究的俄罗斯作品之一。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森林和花园形象。  相似文献   

10.
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郭沫若的小说,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郭沫若的第一篇小说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呈现,自我抒情小说是时代青年苦闷情感及抗争状态的呈现,寄托小说是作者"借古鉴今""借古讽今"价值取向的呈现,写实主义小说是作者社会责任意识与主观战斗精神的呈现,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统治是贯穿小说创作的主线,强烈的主观色彩及新奇的想象构成了小说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文学策略及叙事方式的转换历来是批评家谈论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庸常之辈”形象的梳理 ,浅析作家人文精神的思想底蕴 ,体认其朴素的家庭婚姻观念及平实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李萱 《职大学报》2011,(2):1-3,52
在当代女性小说文本中,有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较为常见却又特殊,她不是对人物的简单描写刻画,而是通过女性人物与其"梦幻"镜像之间的对比、映照来凸显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内在矛盾和精神成长。在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梦幻"镜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张洁在《无字》之后推出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两部新作中,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考。与她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她开始在作品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了关于两性和谐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小说一贯长于凸显日常生活的绵远悠长,以此张扬个人的精神世界。她虽然自觉坚守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但其作品和主观意图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早期的作品《流逝》便显露出故意回避“文革”的历史背景,沉醉于日常生活小天地的缺陷;她此后的作品更是不自觉地滑入了世俗沉入的道路,遵从了现实的合理性,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也隐退其后了。  相似文献   

18.
黑人女性不仅在经济上,而且还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权力的边缘地位,沦为失去自主性的非人存在。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创作实践中依托黑人女性的特殊经验,坚持"女性主义"的行动策略,将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女性置于文本的中心主体位置。其作品深刻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所遭受的多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性霸权社会中建构自我的艰难历程,彰显了黑人女性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而丰富的意象在张爱玲编织的悲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张爱玲通过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意象物化悲凉或是营造悲凉氛围,或是暗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或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又或是探索深刻的文化哲理。凭借这种手法的运用,张爱玲轻易地将自我创作主体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情绪接受暗示,并自发产生与作者、主人公相暗合的悲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