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生命分为四维,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即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社会支持。生理、心理分别评价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提供了"环境";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通过"行为"影响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同时从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中获得"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4.
这里从王维情系他人、心宿自然、诗化禅理三个方面,探寻其以追求与超越现实生命价值为主的精神乐园的内涵,揭示其在社会价值追求中静守精神乐园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因其早期生命体验与融合儒道而形成的生命意识,弘扬一种超越于社会功利层面的理想主义精神追求。司马迁的受刑,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性的悲剧,遭受宫刑的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悲剧精神的目的性、坚韧性与超越性;从而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司马迁超越于生死关系之上的价值观。忍辱著述的创作心态使《史记》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6.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四维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自然生命构成了生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根本,精神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内在思想体系,社会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外在表现,超越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升华和超越.四维生命的关系是以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基础,以发展为社会生命,做再发散性的超越.因此,大学生生命也可分为“三层”,即基础层、发展层和超越层.  相似文献   

8.
张雄 《现代语文》2014,(2):94-95
一、语文教育生命价值的实质 (一)从静态语文文本阐述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 语文以独特的人文弹性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包容了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发展历程。语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无不自然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和精神意蕴。语文与生命的循环、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语文教育体现了生命的体验和创造,展现了生命的超越和对生命超越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道家站在自然宇宙观的高度,从人类生命与宇宙生命的统一中来认识生命本质,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的超越和精神自由。这种自然主义生命观,不仅摆脱了神性,超越了物性,同时也超越了人为的德性,为化解生态危机和人性异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石,对建立和谐的自然、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学的生命哲学观及其对中国画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继承原始儒学的思想,兼融佛道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观。一、观生意。宋明理学家深入自然,流连万物,研味物理之趣,从而形成了一种到万物中去“观生意”的习惯,反映了理学具有强烈的重视生生不已生命精神的倾向。二、求诸活泼泼地。理学十分推重“鸢飞鱼跃”的生命精神,强调人要以玲珑活络之心去感受万物深层流动无碍的活力。三、寻生理。理学家虽然大谈“活泼泼地”造化生意,追求活泼泼的生命形态的呈现,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天机流荡的自然背后的“生理”。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理学的生命哲学观念和中国绘画的关系,指出理学对宋元以来中国画普遍形成重视活泼泼生命精神的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特性把人和其他万物区别开来。人的生命具有了其他生命所不具有的双重存在: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价值生命的存在使得人具有超自然生命的生命,使得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地寻求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力求生命不断升华,力求生命活力在永恒的企求中获得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宇宙化倾向是新文学最值得注意的命题之一。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契合,生命体验与社会体察的交融,生死界线与生命境界的言说,拓展了创造社小说生命宇宙化的思考空间。生命宇宙化在创造社作家那里,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性境界,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生命应拥有包括多层次需要的完备的生命结构。所以,小说应该从对人的物质存在形态的考察上溯到对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叩问,积极地赋予并强化生命结构提升和转化的功能。在小说创作中应当实行生命叙事和主体性抒情,作家在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人类的理性精神,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构想和追求,为人类铸造一架精神攀升的阶梯。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非以哲学家或拯救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瞰现实世界。庄子的生命思想没有仅仅停留在杨朱般的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和享乐上,而是放置于宇宙的背景下进一层地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超越。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对儒家生命观的一种救治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生命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改革在重视学生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生命的发展。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成为时代所迫。教师的生命划分为: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体验与感悟生命,获得生命的自我认同感,寻求生命的自我解脱,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教师为探索教育真谛而不断地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禅宗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超越现实矛盾,超越生命痛苦,追求思想 解放,追求心灵自由是禅宗的终极目标。禅宗精神的合理内核,对认定现代人生 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都可能起一定的积极作 用,这也是禅宗对现代生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