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国家助学货款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了资助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建立的一种贷款制度。现阶段高校园家助学贷款的状况一方面表现在政策有力,国家助学贷款走势看好;另一方面贷款进度不理想,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学生、银行、学校、政府等各方的原因,导致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出现了“一个贷不出,一个贷不到”的现象。为此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政府与各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严格信用监管;要不断创新,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金融品种,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机构参与助学贷款业务的体系;高校、银行、广大学生都要积极配合,才能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2.
蔡颖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128-130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选择是政府、高校、银行及学生四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有限的政府、从属的学生,效率的高校和银行共同影响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成效。其中,银行与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信息优势、声誉基础等变量,分析高校与银行的角色效率,探讨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与高校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激励方式,以期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美助学贷款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助学贷款是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助学贷款和补偿机制方面,中国国家助学贷款是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美国的助学贷款中,政府和学生是主角,银行是配角,银行负责经营学生贷款,风险很小,却能有赢利。中国及美国助学贷款有各种降低拖欠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通过对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政策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的经验有:政府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灵活多样的学生贷款项目、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银行参与、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贷款回收等。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比较相似,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担保学生贷款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国家担保学生贷款政策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经验有:政府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灵活多样的学生贷款项目、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银行参与、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贷款回收等。美国国家担保学生贷款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比较相似,他们的经验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执行难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演变和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描述,分析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提出应由政府主导带动银行、学校和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和推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家庭收入减少和就业困难使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大增。另一方面,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可能对学生助学贷款把关更严。对此,高校和政府应共同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学生的就学危机。高校可实行学费打折,延长交费年限,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政府应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如向经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注入一部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直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购买一定比例的学生助学贷款;适当上调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组建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在实行两年多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资助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不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政府与各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严格信用监管;要不断创新、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金融品种,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机构参与助学贷款业务的体系;教育部门与高校要主动发挥其在助学示中的桥梁作用;银行应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广大学生应该培养信用道德观念,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体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然而,由于缺乏诚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使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陷入尴尬。解决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难题,需要学生、学校、银行三方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支持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助学贷款这项系统工程中,高校事实上成了连接银行和学生的中介入,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工作中角色扮演过多,而银行和学生两个行为当事人的角色反而显得模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三方角色严重错位。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应从多方面完善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管理,让高校、银行、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角色复住。  相似文献   

12.
转型中的美国助学贷款制度--联邦直接学生贷款计划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助学贷款体系是世界上最庞杂的,不仅贷款主体多元化,而且贷款形式多样化.上世纪90年代以前,银行在助学贷款发放与回收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许多学生贷款都是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传统上,联邦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一般由商业银行负责回收.银行主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催促拖欠者还款.如果银行经过努力,仍然未能成功回收贷款,银行将从政府担保机构获得全部拖欠补偿.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助学贷款体系是世界上最庞杂的,不仅贷款主体多元化,而且贷款形式多样化。上世纪90年代以前,银行在助学贷款发放与回收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许多学生贷款都是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传统上,联邦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一般由商业银行负责回收。银行主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催促拖欠者还款。如果银行经过努力,仍然未能成功回收贷款,银行将从政府担保机构获得全部拖欠补偿。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一直缺乏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瓶颈问题,必须构建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生“六位一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还贷保障体系,其中,政府主导是关键,加强银行和高校双重管理是有效途径,疏通还贷渠道是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体系的缺乏,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性的低下,高校贫困学生资格审查和约束机制的薄弱,学生还款意识的欠缺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为有效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及制度,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督促银行建立还贷监测系统,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应增强政策宣传,辅以诚信和感恩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强信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链中银行、学生、学校、政府的行为出发,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还贷违约率高,回收风险大,银行操作成本高,收益小,根本原因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完善。同时,揭示了各种原因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审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应运而生.理论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为了社会的公正而做出的实践性决策,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本质是学生、高校、社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就实践而言,学生、学校、政府、银行四方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受益者.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健康发展,既需学生、学校、银行和政府的单方努力也需要多方配合.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银行要求高等学校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而学校不愿承担。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几个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学生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界定不清晰。本从高校的功能和权利义务对等两个角度出发.对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范围作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几年来,由于银行参加热情不高、部分院校不被重视、学校心存顾虑、社会信息失真等因素的影响,这项政策虽然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贷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学生申贷成功的比例较低,贷款覆盖的院校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职院校几乎还是空白,离政府、学生、高等学校等有关各方对这项工作的热切期望相差较远,解决的主要措施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和全国统一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家长的连带责任,降低作为经营实体的银行在这项工作中的坏帐风险,增强银行信心和自觉参与意识,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细致剖析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制度创新,本研究认为该模式有效地明确了政府、高校、银行及被资助学生分别承担的责任、利益与风险,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在深入探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困难和"河南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