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惠琼 《教师》2020,(9):51-52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自读课是统编版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呈现学习目标—设计自读活动—开展合作交流—指导拓展阅读"的自读课文教学模式,聚焦语言运用,有利于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教材按照双线结构编排课文,每一单元的编排都包含了大致相同的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训练点,因此每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都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祥 《天津教育》2006,(7):46-47
自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教师通过讲读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自读课上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去印证和实践讲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可以说,自读课是“教”与“不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起着由课内教读走向课外阅读的联结作用。把文言文自读课中的学生自主阅读落到实处,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利用助读系统,指导学生自读文言文,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借助"阅读提示"、紧扣"思考探究",积累文言文知识、明确自读要点,找到自读的方法,把教读课中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在自读课中实践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统编教材编者要求阅读教学由教读到自读,最后延伸到课外阅读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正探寻创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运用教读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自读课文为对象进行自主阅读、自我理解和认知。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重新建构,融会贯通,懂得迁移应用,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创新点是以旁批和阅读提示代替了预习和课后习题。因此,  相似文献   

6.
指导──阅读──总结──自读课教学的几点做法淮南市二十四中张茂荣九年义务教材语文课本,是由教读课、自读课两个部分组成单元的。自读课文的教学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据警选编自读课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运用在教课中所学到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由此出发,我们认为,相对而言,讲读课教学更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自读课教学更强调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实践;学生的主体实践,应当是课内自读课教学的灵魂。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相适应,也已为  相似文献   

8.
郑幼娜 《学苑教育》2023,(22):19-2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阅读由教读课和自读课组成,且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明显,其用意一方面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该怎样处理这两种课型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从“着眼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目标相一致”“运用教读课的阅读策略,自主阅读有方向”和“梳理归纳单元要点,阅读能力得提升”三方面来探究自读课有效对接教读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难度大、分值高,学生失误多,已是公认的事实。如何训练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我以为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内自读课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自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比重约占各册教材的50%左右。在单元教学中,如果说讲读课是教给  相似文献   

10.
自读课文是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单元合成,整体训练”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走路”的试验田。上好自读课,可以引导学生拿起在讲读课里老师交给的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步入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王国;可以通过自读、自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可以验收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单元所确定的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基本能力。因此,上好自读课文,让学  相似文献   

11.
自读课是讲读课的知识迁移和能力训练的实践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训练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它关系到讲读课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深化。设置自读课决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强化语文阅读训练,培养读写能力的需要,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自读课的特征应体现在自读课的课型上,而自读课不应有固定的课型模式。自读课的教学只能“因文而异”,或重读,或重写,或重说……在  相似文献   

12.
课内自读课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怎样教自读课?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已经作了明确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可见,自读课文既是单元篇目结构的有机部分,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有部分语文教师却未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实践,常以学生基础差为由,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  相似文献   

13.
语文自读课教学指导湖北枝城市红花职中张祖华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怎样通过自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呢?(一)加强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自读习惯。没有自读意识的职高生...  相似文献   

14.
邓庭艳 《考试周刊》2023,(10):21-24
用“一体”的思想,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为单位,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单元主题统领教读课的“教”与“学”、自读课的“导”与“学”、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成果呈现”,使学生在教读课中学“法”,在自读课中得“法”,在课外阅读中用“法”,实现阅读能力的获得、运用与迁移。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自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一来,如何上好语文自读课,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性的问题。正基于此,本人根据对自读课的初浅的认识和亲历教学的体会,就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各单元的安排是先"教读课",后"自读课",其主要目的是体现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过程.如果说"教读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学懂",那么,"自读课"的教学则是让学生"会学"、"会用".  相似文献   

17.
课内自读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活动的一种课型,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主渠道。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加强对自读课性质、作用、设计技巧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内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计、策划与指导水平,尝试运用确立目标,明确重点;指导自读,授以学法;质疑问难,培养习惯;启发点拨,提高认识;巩固训练,形成技能;总结归纳,实现迁移等措施,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纷繁错杂,教学、练习和考试三者互相脱节,教学效率低下。用“一线串珠法”的教学理念,构建“主线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还可以由单篇阅读教学拓展到单元阅读教学。用统编教材单元要求的语用点作为主线,既可以串起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实现阅读教学“三位一体”,还能串起教学、练习和考试三个环节,实现教学评“三者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组编的。各单元的内部结构,从横向看,各篇课文有共同处,也有相异处。由相同处支撑强化单元知识目标,补充、丰富单元教学内容;从纵向看,单元内部含有一个由教到学的开放式结构:由教读课到自读课、到课外自读的顺序构成,即由教师教读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读。教读课是示例引导,自读课是模仿、实践,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方法,尝试自已解剖一两只小麻雀,逐步由模仿向能力养成转化,完成知识的迁移。因此,自读课在课型设计上,就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或自学能力为目标的练习课、实践课;在时间安排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独立阅…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