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赛珍珠两种文化主体性平等关系的探讨入手,用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赛珍珠跨文化的小说思想进行观察,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赛珍珠跨文化小说思想的意义:历史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面镜子,使她可以搁置民族主义情绪,相对中允地评价中国小说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传统的漠视与偏颇;现实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个向导,使她能够关注中国小说的民间特性,从而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像一座桥梁,在沟通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方面做出的努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幻象的“中国形象”在欧美人当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只是作为一个“他者”被注视、被制作,由此导致了生活画面的失真。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近40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人类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小说创作中。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崇尚和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就能看出她对儒家宗法伦理观和礼制下所产生的以德化人的“人治”学说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社会法治模式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型,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的创作和论说中充溢着高明的辨证思想,体现在她的认识论、辨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辨证认识,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辨证认识等方面。赛珍珠掌握并善于使用辨证法,是她获得高度创作和理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0.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不被美国文学界所重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赛珍珠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中国乡土题材为主,而没有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以西方人的视角通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乡土文化以客观评价,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本论文着重于探讨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文教资料》2012,(33):146-147,150
赛珍珠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冲突、理解和共融的过程。《大地》三部曲是她的代表作,小说中描述的家庭伦理、国人道德、爱情观以及自由追求等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反映了赛珍珠本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非常关心中国普通老百姓,关注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她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种种思考,形象地写入到小说《大地》三部曲中,通过王龙及其家人的故事,进一步反思小农经济下的“造反”和等级制度等问题,探讨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赛珍珠的思考给现今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赛珍珠的书信出发,对她小说中“中国人”这一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地》、《母亲》、《龙子》、《同胞》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强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最后总结性地提出赛珍珠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193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中,再现了中国现代性兴起的表征。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涌入,国内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的高潮。身处中国的赛珍珠亲眼目睹了中国现代性的兴起,通过小说描绘了这段历史。文章将从后殖民视角出发,分析赛珍珠在《东风西风》中对中国早期现代性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向西方真实再现了进步中的中国,而非东方主义者眼中野蛮的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