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旨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和各民族的交流,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小说作品多次获“骏马奖”,不同时期获奖小说中民族地域叙事与主流话语的交融方式有所不同。民族地域叙事与主流话语交融,能够革新广西小说的叙事模式,实现创新与发展,并从文学创作方面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躯体化”文本叙事范式的审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女性文学所描摹的女性形象切实不再是以柔弱无力、羞羞答答、半遮半掩的身份忸怩呈现而是洋溢着对权贵、金钱、性欲的强烈希冀并演进为“颇能折腾”的一代精英群体而充满了野性、生机和魅力。可以说,“身体写作”、“欲望话语”、“裸奔叙事”、“隐私窥探”等女性躯体文本叙事范式正渐趋演绎为众多女性作家的创作性灵、叙写姿态、生命意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4.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作为分析对象,从叙事者的位置、叙述者的感知程度、叙述权威和叙述视点四个角度着手,对《蚌》《鱼》《蟹》的叙事话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梅娘的这三个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比较明显的女性倾向。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小说文本中的历史话语成了意志的游戏;启蒙已经退隐,叙事呈现为削平深度模式的日常化书写;传统的叙事策略开始断裂.其小说文本中明显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据此得出:当女性主义浪潮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秩序,女性报刊的话语策略开始变迁;女性报刊以形塑“准男性”“女性主义者”来解构男性权威,但这些反男权话语并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女性报刊以更隐蔽的性别话语形式传播着父权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妙用叠合时序方式”“根据文本的叙事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叙事者进行讲述”“采用以放射式和沙漏式为主的表层叙事结构”等叙事伦理上的技巧特色,以及“多元视角丰富长篇叙事呈现,公开叙事者建构公正客观表达”“叠合叙事时序增强叙事起伏感,混合叙事结构提升叙事层次”等叙事伦理上的经验策略。在新闻话语权开始分散化和平民化的社会化生产下,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为代表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平台在改革新时代想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社会故事,则可以从新闻文本上引入媒介变革技术实现多元化叙事表达等方面,改进叙事模式固化等生产掣肘。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以<玉米>为代表的"玉米"系列小说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显示了其强烈的"文革"情结.一方面毕飞宇颠覆、消解了革命叙事和革命话语,既残留晚生代的叙事特征,又突显了新的叙事策略和话语特点;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文革背景及革命话语的挪用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在这颠覆和挪用之间,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的审美性观照,也预示毕飞宇创作风格的整体位移.  相似文献   

11.
张勇 《职大学报》2014,(2):28-30,49
抗战爆发后,丁玲到达延安并作为党的主要文艺负责人,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倡导,创作实践上也积极进行革命叙事的话语建构。小说《夜》延续了丁玲五四时期注重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叙述视角的策略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波伏娃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灵活运用,勾连了情节线索。其中,第一人称内视角从主人公目前的角度表达了作者代表女性发出的伦理意图;限制性全知视角使读者与人物产生理智性共情感受;还有不同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配合。这些叙述手段的交错使用都具有深刻的叙事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3.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布里尔小姐》通过选择人物有限视角叙事 ,使用自由间接引语表现主人公的“顿悟” ,让叙述者从叙述中退出 ,使小说充满人物的主体意识 ,并在关键时刻使用直接引语否定“顿悟”形成“幻灭”。自由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强烈对比 ,构成了布里尔小姐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冲突 ,构成了布里尔小姐话语“无声”与他人话语“响亮”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传播理论认为女性所生活的文化条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与男性不同的经验和伦理,从而导致一种迥然不同的叙事传播模式。论文以李少红电视剧为例,分别从主体"言说"与"双声话语";"关怀伦理"与情感化叙事;女性立场与"邀请式传播"三个方面论述了女性电视剧基于平等、理解、包容、注重情感、关系、沟通的传播叙事方式。而这种女性主义传播观对促进和推动性别平等、双性和谐、社会进步无疑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平淡中见真齐。门罗在小说中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与阐释,展现出后女性主义区别于激进女权主义的小人物式超越男权中心,以实际行动和担当代替消极反抗。通过塑造各种平凡女性的形象,实现了女性作为他者话语的无意识存在,以及社会独立个体的身份认同。后女性主义小说的无意识叙事,将历史文本化,以集体寓言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7.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8.
凌淑华《绣枕》以“绣枕”串联整个故事,暗喻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所面临的困境,绣枕成为叙事的主体,作用于叙事进程,推动了叙事的发展。绣枕作为彰显女性女红能力的象征,寄寓了女性对美好婚姻的渴望,而绣枕的毁弃则暗喻了女性作为物被忽视的悲剧命运,其批判锋芒直指向以男性为中心话语的封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小说这种话语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系统中,始终于一种卑微的地位。“小说”一词在《庄子》中初次出现时,是指任何无足轻重之文。从此,在中国这个诗的王国中,文人士大夫们都用这个词来指没有多少价值的散文。尽管到了明清时代,小说话语在文学语境中实际上已成为主流话语.但在文化语境中仍未能根本改变其地位。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家和小说理论家,首次提出了“情教观”的文艺思想。“三言”的编纂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不反映他对真情的追求和通过真情教诲众生、改良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