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唐朝的繁盛成强是与其合理优良的政治体制分不开的.唐实行集体宰相制度,完善了隋朝建立的三省制度,中书主决策、门下主审议、尚书主执行,三省分权制衡.为避免三省间的龃龉或推诿,唐建立政事堂议政机制,实现了三省之间的协调运行.这一优良政治体制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史》卷83《王褒传》:“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此句扦格难通。张森楷《南北史校勘记》云:“左丞位卑,非仆射所得迁。且‘兼参掌’三字文谊亦未足,此文盖有脱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引张氏校语,按云:“《周书》‘右仆射’作‘左仆射’,无‘仍迁左丞兼参掌’七字。《通志》卷176《王褒传》‘参掌’下有‘制诰’二字。疑《北史》原文当作‘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兼参掌制诰’,‘丞’是衍文,又脱‘制诰’二字。”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掌篇小说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短小说(掌篇小说)、壁小说、小小说三个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掌篇小说作家和评论家,从而使这一体裁得以形成并逐渐传播开来。在日本掌篇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曾两度对中国的小小说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两国间小小说的交流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枢密使初设于唐中后期,由宦官担任,皇帝分割相权而设的内廷差遣.至五代始用文人担任,逐渐走向外朝,其权力也伴随五代武人掌权的特征而膨胀到极点.宋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枢密使正式成为一种制度,但在枢密使的任选及其职权上有了限制.至明朝,丞相的废置不设,枢密使制度也随之走到了尽头.枢密使制度从内廷走向外朝的过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大明宫含元殿建于唐高宗龙朔年间,位于隋唐长安城东北隅,为高宗以后的政治中心.含元殿是唐代君臣举行元日、冬至大朝会和接受四夷及外国君长、使者朝贡等重大国事活动的外朝听政之处.含元殿宏大的规模以及外朝听政隆重的礼仪,正是唐王朝显示国威之所.含元殿历经岁月沧桑,直接见证了唐王朝国力兴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唐代宫市是为适应宫廷需要而设立的一种非官非商的特殊机构;“宫市”的罪魁不是宦官而是皇帝;“宫市”在德宗贞元中由朝官主持变为由宦官主持,是这时期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形势导致朝廷倚重宦官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论斯大林极权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极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个人极权、恐怖主义、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不可否认,“斯大林极权政治”曾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苏联乃至世界其它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沙俄的历史传统和苏俄的现状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程俊 《职大学报》2008,(4):41-42
黎巴嫩政治体制作为世界上一个特例,有深厚的历史社会根源:统一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晚近及国家向心力的缺失;民族宗教构成的多元性及其离心性.数十年来,尽管经过众多政治家的努力,但黎巴嫩这种教派分权的政治体制,虽历经变幻,仍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0.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一部最早记载夏、商、周时期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源头。它以记言为主,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该书中的"五誓"就是统治者宣扬治国思想的典型之作。从治国思想核心的天命观、任人唯亲和选贤举能的任命观、严厉惩处的军纪观和不得外戚干政的执政观四个方面,对《尚书》中体现的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元帝即位后,东晋皇权身处士族门阀势力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内外夹击之中,而江南士家大族又趁机威胁,使司马睿寝食难安.元帝凭借权力身份,任用官吏以培养拥皇势力,积极推行诸如以法御下、调整中枢、搜括户口、加强军权等具体措施以振皇权,但遭到了以王氏为代表的士族抵抗而以失败告终.这表明东晋门阀政治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皇权同士族斗争失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史家杜佑在《通典》中有后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之说,后世史家因之而推演出"后魏政归门下"、"门下省独膺钧衡之寄,故侍中称为宰相"等观点。然而杜佑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片面。事实上,北魏正光以前,门下省地位显然不及尚书省的尊崇,侍中职权亦远在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仆等尚书省长官之下。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先后出现于忠和元叉以侍中身份居中用事,这与他们是宫廷政变的胜利者有关,属特殊事例。何况他们通过宫廷政变上台后,仍得推一两位宗室重臣主持局面。可见单凭侍中之位,难以朝纲独断。因此,《通典》所云后魏"尤重门下官",应属异态,而绝非常态。  相似文献   

13.
评隋炀帝官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文帝改革北周官制,实际上只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职官制度的初步整顿,仍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三省制没有真正确立,官吏名号重叠、队伍庞大,爵、散、勋以及品阶制度繁杂、混乱等问题。隋炀帝从大业三年以来陆续对官制进行改革,基本上消除了以上弊病,裁并郡县,减少冗官,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冲击了尚武、尚贵戚的任官旧风习,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改革奠定了唐代职官制度的基础,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5.
南宋初,宋江余党史斌在汉中、关中一带造反,建号称帝,建立与朝廷对立的宋代第三个造反政权,最后失败了,但它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宋江余党要再次造反?进而研究解决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宋江是否打方腊?研究的结论是宋江受招安后,参加镇压方腊的战斗,在发觉上当后再度造反,又被官军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16.
刘为金代著名学者,首位词赋状元,当时名士多出于其门下,号称“一世师宗”。他三次出任大理寺官,不屈于权贵,为许多冤案平反。尤长于治民,兴利除弊,施政有条理,简便可持久。子孙多由科举入仕,为金代有名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17.
食实封是唐代宗室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此造成了唐前期宗室占有很大份额的国家丁户,极大地侵蚀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唐玄宗开元中对此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租调入封家而庸入国。唐宗室袭封是按食封继承法来执行,袭封的最终结果是五世以后宗室的食封数归零。  相似文献   

18.
乾隆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六次御驾亲临济宁州,登太白楼,赏游南池,御制诗文,缅怀李杜:御制太白楼诗歌6首,御制南池诗歌15首,并作《御书杜诗》文一篇,立南池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碑,题济宁南池少陵祠"荩臣诗史"匾额一个。乾隆以帝王之特有视角,吟诗品评李杜劣优。以详实全面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考证源流力图还原乾隆畅游济宁太白楼南池的本真历史和作为一代帝王乾隆情系南池杜甫的思古幽情。  相似文献   

19.
官员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唐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方面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官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原俸禄的一半以上,中高级官员退休还可享受“荫补”特权,这虽保证了退休官员晚年生活,防止了官僚队伍老化,但却形成了唐代中后期中高级官员的世袭制,严重影响了政府机能活力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0.
免官是北魏官吏处罚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处罚对象广泛、处罚原因和处罚形式多样、处罚制度较为完善是北魏免官制度的特点。在强化君权、整饬吏治方面,北魏免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