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金 《青年记者》2008,(13):61-64
那些细分市场的,和财经相关的,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受众群体的专业化媒体,现在在中国市场还依然是空白,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我们想通过《第一财经周刊》使财经阅读的门槛降低,使商业阅读的门槛降低。我们希望它成为一本食人间烟火的、轻松有趣的商业读物。  相似文献   

2.
薛宝海 《视听界》2005,(5):93-94
《金石财经》是凤凰卫视资讯台每周一至五晚上六点半到七点播出的财经节目,这是一个信息丰富、评论及时到位的节目,内地有一档节目与之有可比性,这就是央视二套的《经济信息联播》,然而在制作上,后者却与《金石财经》有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选题范围。《金石财经》名副其实,完全是以全球尤其是大中华区当天的经济动态与突发事件为报道范围,比如7月19日的节目头条是“中国买美债减压外汇储备”,接下来有“中国经贸代表团访美谈贸易逆差”、“日本开采东海石油”等等;而《经济信息联播》在当天的头条新闻是“台风阻断福建、浙江部分地区交通”…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6,(3):54-54
《财经》2006年第1期发布反侵权公告,公布了香港商报、雅虎、百灵网等媒体侵害《财经》作权的事实,并将视具体情形,展开反侵权行动。  相似文献   

4.
方仁 《传媒观察》2005,(4):15-17
2004年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在上海面世,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打造,这三家集团都是中国传媒业赫赫有名的巨子。《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个跨媒体、跨地区的报纸,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支持,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党委、政府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给予了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5.
于海荣  袁涛  申红 《青年记者》2007,(10):12-14
《财经》杂志内容分析 《财经》创刊于1998年4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财经杂志中的老大。分析《财经》的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闻窗》2010,(1):21-24
事件始末 2009年9月底,《财经》杂志社总经理吴传晖率先递辞呈,掀起《财经》人事强震第一波。随后,《财经》经营团队60余人全部辞职,广告、市场和发行等部门只剩下1/3员工。矛盾爆发以来,双方经过一个月的谈判之后终于耐心耗尽最后摊牌。  相似文献   

7.
刘晓鹏 《新闻界》2004,(4):76-77
2003年,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一年之后,这家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将《上海经济报》收归名下,改造成为一份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如果说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原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率统一对外呼号为“第一财经”初现跨媒体信息平台雏形的话,日报的诞生将最终  相似文献   

8.
李梦  刘英 《青年记者》2007,(10):17-17
2004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由上海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跨地区跨媒体联合创办,三大背景给《第一财经日报》的出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从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调查了解来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网站、数据库、手机报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三大财经报刊——《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的数字化现状,最后对我国财经类报刊在数字化道路上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财经类报纸的兴起是近年来国内媒体一个突出的现象。但目前老牌的财经报纸发行不断下滑,行业报的衰落,新锐的财经媒体的发行和经营也不尽如人意。在所有的财经报纸中,《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的影响力最强,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和趋势。他们以资本市场作为切入点,注重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三份报纸的目标读是高端人群,办得“太专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小众媒体。  相似文献   

11.
方仁 《传媒观察》2005,(7):11-13
1998年《财经》创刊,第一期以揭露上市公司黑洞的《琼民源》打头,创刊号卖了5万册。2000年10月胡舒立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此后,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杂志上推出《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田一 《传媒》2001,(9):47-48
在新崛起的经济类期刊中,《财经》杂志在市场上是比较成功的。自1998年4月《财经》创刊以来,其发行量已由最初的4千份跃升至现今的近5万份,自去年年底实现盈利以来,广告收入也在2000年10月首次突破100万元——对于一个创刊仅两年多的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杂志来说,这个数字是比较难得的。《财经》在市场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先行的市场定位及特立独行的编辑方针。  相似文献   

13.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预警是财经媒体应提供的一项服务,而不是责任 《青年记者》:何总,您好!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写了篇文章《财经媒体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反思财经媒体对这次金融危机预警不力的原因。您对此怎么看?财经媒体是否应有预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财经世界,财经媒体也迎来发展新机遇。财经广播人要想抓住这个机遇。首先要明确财经广播的定位,坚持专业化道路,以有“速度、深度、粘度”的财经报道吸引听众,增强财经广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2018年3月23日0时50分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并当场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同日,中方商务部宣布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新一轮中美贸易战就此展开。本文以《财经》杂志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所有报道和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财经》在中美贸易战中的报道议程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披露证券市场信息,以保证证券市场活动符合公开,公开,公正性原则而建立的《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海报刊市场的热流涌动,新生报纸不断现身,《都市财经》即是其一。最初它以一种神秘面孔悄然出现,断断续续在上海的报刊亭、地铁轻轨站以及连锁超市与读者见面,但很快又在上海的媒体圈中消失。  相似文献   

19.
企业活动的核心内涵是运营,运营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代表性案例,《财经》的快速成长主要取决于它持续性的运营策略创新。该杂志历经十年拼搏,逐渐成为国内财经期刊的领先者,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中国最受尊崇的财经刊物"。审视它的奋斗历程,我们注意到,是不断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及品牌创新等,酿造了突破性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财经》从1998年创办以来,短短七年左右的时间成为财经媒体不容忽视的品牌。名为《财经》,但是如果有重大新闻发生,如果机会许可,《财经》几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愿意做。简单地进行回顾可以发现,《财经》首先认为自己是新闻工作者,然后才是财经报道者。1998年到2000年,《财经》主要围绕当时政府的重大决策做报道,包括电信业重组、军队退出商业领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