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究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演变趋势以及障碍因子,为推动中国工业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绿色总量、绿色效率、绿色创新、绿色治理和绿色保障五大维度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度其水平值,运用Dagum分解法、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诊断其关键障碍。结果表明:30个省份整体及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东—中—西”递减格局;空间关联性增强,形成以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为主的“高高”集聚区和以东北、西南和西北为主的“低低”集聚区;总体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水平类型的空间转移与邻域水平关系密切,邻域水平越高,向上转移概率越大,但低等级区在短时间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小;绿色创新、绿色保障和绿色总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其中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创新潜力、治理强度和制度保障是关键障碍因子。最后针对研究发现,分别从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突破障碍等方面因地制宜提出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探究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演变趋势以及障碍因子,为推动工业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绿色总量、绿色效率、绿色创新、绿色治理和绿色保障五大维度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度其水平值,运用Dagum分解法、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诊断其关键障碍。结果表明:30个省份整体及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东-中-西”递减格局;空间关联性增强,形成以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为主的“高高”集聚区和以东北、西南和西北为主的“低低”集聚区;总体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水平类型的空间转移与邻域水平关系密切,邻域水平越高,向上转移概率越大,但低等级区短时间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小;绿色创新、绿色保障和绿色总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其中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创新潜力、治理强度和制度保障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最后针对研究发现,分别从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突破障碍等方面因地制宜提出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0、2015年杭州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耕地碳排放在减少。从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构看,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城镇用地、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同县域单元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构及变化不尽相同。杭州市城镇用地和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和西南高、中部低、主城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主城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对土地利用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因素和人口因素起促进作用,但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县域单元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2)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彭飞  韩增林  杨俊  钟敬秋 《资源科学》2015,37(12):2441-2450
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脆弱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本文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障碍度评价公式等对200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走势一致,呈现出整体微降增加、局部突变,脆弱性变化平缓的特征;②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脆弱性逐渐降低,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内部两极分异的格局;③2006-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脆弱性渐高型(广西、河北、福建)、脆弱性渐低型(广东、天津、上海、辽宁)、脆弱性平稳型(山东、江苏、海南、浙江)。最后本文通过对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立足于国家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的战略。文章基于中国2013—2020年省级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进行测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核密度等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动态演化的空间关联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13—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网络密度稳步提升但依旧处于低水平。(2)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两极分化,东部与西北、东北等边缘地区存在“数字经济鸿沟”,加之整体关联水平低,分化严重,发达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辐射效应较低,差距可能愈发扩大。(3)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发现存在“弱关联”板块,板块间溢出关系及关联度差异悬殊,进一步研究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中间人”作用,发现各省份承担角色更是“极化”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协调、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总体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规模效率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率趋于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区位条件、土地市场化程度等6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在不同研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郭甲嘉  何宛谦  靳敏 《资源科学》2021,43(3):626-636
明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回收处理的环境效益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促进回收处理体系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本文基于保有量系数法估算了充分规范回收处理和省际流动情景下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WEEE回收处理量,测算了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环境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20年WEEE回收处理实现节约原材料和能源7621.5万t、减少污染物排放18978.9万t、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32.7万t;②WEEE回收处理的环境效益在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的总体格局;③WEEE回收处理的环境效益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关联特征表现为“东部沿海高-高集聚”、“北部省份低-低集聚”、福建省和江西省低-高异常、四川省高-低异常的特征。④WEEE回收处理环境效益前5位中的广东、浙江和河南并未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完善正规高效的WEEE回收处理体系、从区域空间尺度对WEEE回收处理设施及能力进行布局、提高具有明显集聚优势省份的WEEE回收处理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环境效益较高省份带动辐射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①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②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③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智慧物流释放发展动能,需要在数字平台主导的价值链生态系统中,关注智慧物流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智慧物流经济环境、智慧物流经济活动、省域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智慧物流技术的综合测评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探究2014—2019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智慧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横向空间差异和纵向动态趋势的全面测评。研究显示:(1)根据横向空间差异比较结果,我国各地区的智慧物流发展水平根据动态因子分析测算出的平均综合得分可划分为较好、一般和较差3个主要类别,总体呈现显著的东、中、西部梯度下降的空间分布特征。(2)根据纵向动态趋势分析结果,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变化可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波动型和稳定型4种变化形态,在时间和空间趋势上兼具规律性可循。  相似文献   

11.
在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峻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之一。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2017年各省市及各区域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时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较传统DEA更加合理,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下,会使生态环境效率真实值明显高估。(2)不同的环境变量对于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不同,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有利于提升各省市的环境效率水平;人均GDP和外贸依存度会对环境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占比在不同阶段对不同投入变量则体现出不同特征。(3)调整后的区域间真实生态环境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华东、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效率值较高,西南、西北地区处于较低水平。(4)各省市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在地域上有较大差异,如西南、西北地区规模效率在第一阶段被明显高估,华南、华中地区则是纯技术效率被高估。针对各省市及各地区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提出各省市应根据研究结果对症下药,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合理调整经济、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3.
受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目前中国区域科学普及基础薄弱,而国内基于数理分析方法探讨科学普及发展情况的研究较为稀缺,因此探索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科普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中国科普工作明确方向与抓手提供参考。从科普人力、物力、参与力3个维度构建科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采用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法组合评价方法计算各省份科普水平相对贴近度;并从社会发展系统影响、经济发展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系统影响、教育发展系统影响4个维度入手,通过使用CatBoost模型对地区科普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东部省份科普水平整体相对较高;北京科普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科普水平提升空间较大;除北京外,其他省份之间科普水平存在较小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人口聚集水平、网络普及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是地区科学普及关键性影响因素,地区科普水平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教育发展影响交织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各地区今后发展科普事业要重点关注经济落后、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突出地方特色科普,发挥区...  相似文献   

14.
杨旭  屈志光  邓远建 《资源科学》2021,43(10):1947-1960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是高效利用林业资源的关键环节。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4—2018年的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在考虑空间因素的前提下,基于空间条件 β收敛模型对其收敛趋势及时空分异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①从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结果来看,全国层面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林区层面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南、南方、东北、华北、西北林区;省份之间差距同样明显,但同一林区内省份间差距小于不同林区的省份间差距。②就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而言,我国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条件 β收敛趋势,且空间因素的纳入使得收敛周期缩短了约4年。林业对外开放程度、林业收入水平和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向高值收敛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市场环境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林业人力资本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则影响不显著。③就林业生产技术效率收敛性的分异特征而言,空间上,五大林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且收敛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华北林区收敛率最高,东北、西南、西北林区次之,南方林区最低;时间上,2012—2018年收敛率高于2004—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林业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林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方向或力度在前后两个时期均有明显差异。为此,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林业体制机制,明确区域定位,因地制宜制定林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为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后5位,东北三省因经济失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东北三省发展的政策,指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以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深入分析并准确评价东北三省技术创新能力,对提高东北三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具有深远意义.选择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据此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发现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层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老龄化先于经济发展时,老年人口养老资源配置问题会不断凸显。东北三省属于中度老龄化区,研究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通过选取34个地级市和2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老年人口统计数据,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3个年份的市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15年36个对象的养老资源配置,依据地理集中度表示36个对象老年人口与养老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市域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渐加深,高密度地区范围扩大并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推进,空间关联性特征仍在加强,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大,东北未来人口老龄化“稀释”面临严峻挑战;区域中心城市和政策扶持型城市的养老资源比区位边缘城市的丰富;老年人口和养老资源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老年人口集中度和养老资源集中度都自南向北降低,其中辽宁省全境既是老年人口集中地区又是养老资源集中地区;匹配关系具有南北梯度差异,“辽中南”城市群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哈长”城市群;大多数城市仍面临养老资源浪费或供给不足的两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明确,厘清作为农业碳排“大户”的畜牧业碳排放格局,对未来畜牧业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及其他产业系统性减排机制的构建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在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模型,引入Dagum基尼系数,从畜牧业经济和生产视角分析各区域间畜牧业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分解差异来源。【结果】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在63864.58万t~79529.47万t之间波动,年均增长率0.95%。其具有3个阶段特征,即高位波动上升、断崖式下降以及缓慢回升又回落;②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延伸至西南的畜牧业主要碳排放带;③畜牧业碳排放的生产效率呈南高北低的局面;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带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④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8,处于“完全公平”状态。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地区内差异贡献>超变密度贡献。【结论】无论是经济效率还是生产效率方面,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上均处于公平状态,但青海、西藏等局部地区的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根据具体地区的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刘影  肖池伟  李鹏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5,37(10):1891-1901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CGE等方法,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78-2013年省域层面粮食产量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粮食集中度、经济集中度和粮-经耦合系数,并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粮-经”关系)及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1978年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主产区几何重心的西南侧;主产区粮食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且不稳定,经济重心总体向主产区西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且稳定;1978年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17个纬度,2013年经济重心位于粮食重心的西南方,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51个纬度,粮-经重心南北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②1978年主产区粮-经关系表现出弱协调性,主产区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粮食生产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粮食集聚的逆经济性开始显现;2013年主产区粮-经关系以粮食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粮食集聚表现出明显的逆经济性;1978-2013年,主产区粮食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省域单元个数减少,粮食-经济一致性系数差值明显增加。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生产水平不一致程度呈增强趋势,粮食-经济二者空间不匹配,加剧“产粮大区、经济贫困”的恶性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流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249-2255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