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2.
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用这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灵魂”.孙犁的小说始终梦魂牵绕着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那片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此中凸现出的人情美、灵魂美,所以人们常常把他的小说称为“诗化小说”.孙犁小说中的诗情画意,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充溢着一股诗一样的激情;二是浓烈的激情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深蕴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三是作品洋溢着诗歌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气息.一、情感投入方式的自觉孙犁是个极富感情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涌流着一股激情,时或象奔腾不息的川流,酣畅淋漓地倾泻;有时又像潺潺的溪水平静地流着,柔和而滋润.这使得他的作品仿佛有一股袭人的力量,紧紧地牵引着读者,让人迂回于作品深层的情感漩涡中.孙犁自己也非常强调作品中的情感,他说:“情  相似文献   

3.
卢纶几首诗的题注有"至德",这一直被人认作年号;由此引起对卢纶生年及诗意的误解。本文提出至德不是年号而是地名;它与池州乃至鄱阳(饶州)都有关系。文章结合这些地名的考证讨论了卢纶的生平,并对其作品作出了更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讲述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被毁了的故事--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是爱她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贫穷、社会的偏见、不公正和虚伪的道德,是苔丝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随笔这一文体不是先产生于国外,而是先产生于中国。最早使用随笔这一名词并进行随笔写作的是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西方随笔的先驱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中西随笔都强调随手笔录,不拘一格;轻松风趣,幽默诙谐;内涵深厚,寓庄于谐。但情感流露和个性表达又有所不同。中西方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随笔作家和作品,其中生活随笔、文化随笔、科学随笔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生活素材的堆积,不是机械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作家在作品中自我观照,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原型往往就是作家自己。因而创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的自我再现。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是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主观方面又要求作家表现真实感情,真实自我。在影响作家再现这种真情的诸多因素中,“酒”是一种最  相似文献   

9.
这无疑是一个两难命题:灵魂——精神;肉体——人性。生命历程总是在这两者的抗衡中演进,生命的痛苦正是这两者搏杀撕打的痛苦。孰主孰次?孰重孰轻?孰美孰恶?过去好定性并且定了性,现在却难得多,变得复杂了。但这不必悲哀,恰应欣慰——因为这表明历史不是倒退了,而是进步了。  相似文献   

10.
博尔赫斯的"武士刀客"小说并非博尔赫斯"幻想美学"的代表性作品,而是一种另类之作博尔赫斯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类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作家创作的始终,主要对生活于阿根廷一带的高乔人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