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沿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分东西时,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在这部分知识中,还重点介绍了分物的方法和对应的除法两种不同意义。以前,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区分除法的两种意义,习惯引用“等分除”和“包含除”的语言表述来教学,我认为这是不那么科学的。以“12÷3=?”为例,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它有两种意义:①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②表示12里面(包含)有几个3。很多老师还会向学生强调前者属“等分除”,  相似文献   

2.
<正>【课前慎思】一、把握学习起点,正确诠释平均分的教学内涵“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10页的内容,是建立在“分”及“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续认识除法的重要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要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有分配和划分两层含义,从平均分的过程来看有两个不同模型,通常称为“等分除”与“包含除”。那么,作为分配或等分除,核心是什么?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本节课思考的主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一、区分对比,建构除法含义1.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把12个竹笋进行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发现“平均分”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另一种是先确定每一份的数量。将“等份分”和“包含分”融入到平均分的应用过程中去。2.展开活动,学生分一分、圈一圈并用“连减”方法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渗透“连减”模型,引出除法算式。教师提问:“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里各数的意义,并且给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实践活动,理解除法含义人教版的新教材,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实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二是从如何计算平均分的结果,引入除法运算,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名称.传统教材中却从“等分”“包含”两个不同角度引入除法,严格区分“等分除”“包含除”.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6.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7.
1.认识分数、单位“1”(1)自学课(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页最后两段,思考:①课本列举了哪三样东西?②这三样东西是怎样分的?③其中的一份用多少来表示?学生自学完毕回答第①题后,教师出示3张图片并说明我们可以把一块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分别叫做单位“1”,让学生回答这些单位“1”被平均分成几份?红色部分是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同时,形成板书:  相似文献   

8.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句话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被当作成语使用不当的例句,原因是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以为它是“畅销”之意。《“炙手可热”的滥用该“冷”了》(《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4期)一文正是从该题说起。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现实,教育的国际交往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但教育的民族性也是无庸置疑的,因为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不可通约性”。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应是指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教育质量的评估和鉴定制度问题。作为现代大学第四大功能的“交往”除沟通不同文明外,还包含着多方面的对话与会通:科学和技术、科技和人文、肉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演示操作以求理解掌握──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设想都安县教研室邓孟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编入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课本通过两种分东西的方法引出除法的含义:(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一...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与认识是有区别的两种理论活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是基于两种不同视野提出的口号。一些学者在审视这两个口号时,没有注意到二者视野立场的差别,从而产生了误读。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简析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从除法应用来看,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前者是“逐一分”,后者是“逐份分”。这两种情况归结起来都是平均分”,只是分的方式不同。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就要使学生按照“九义”教材的这一思路,通过直观的、形象的、描述性的方式知道除法的含义,分清这两种分法。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4.
感觉论在西方哲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但有一点较为肯定,即都包含“我”及“世界”两大要素,而且从古代到现代,感觉论呈不断聚积,且日益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分析哲学则试图还其本来面目,尤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活动观更使这样一种努力达到一个较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6.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数目比较小的物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数。如何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为后续的两次分一分及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第一册)第10页提到:“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食盐,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当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文中的此“心率”非彼“心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大多数学生对“心率”与“心律”的概念混淆不清,而不加以区别,常混为一谈。现把两者的区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93页这样写道:“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而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97页则是“1915年5月9日,除第五号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那么究竟是“第五条”还是“第五号”呢?“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期限延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20.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