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佳玲  孙建中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5-26,8
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描述了在美的第二代华人移民后裔的成长生活。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中文化身份及多元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该小说,通过研究任碧莲向读者呈现的人物身份的流变性,来揭示她在华人移民建构文化身份问题上的新思路,即在注重保持母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做"文化多栖"型的新型美国人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的"身份"这一概念入手,以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为研究对象,分析任碧莲反本质主义的创作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即少数族裔身份流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4.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张家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过程.张家人初到美国时,对美国文化极度鄙夷和排斥,坚决固守传统文化身份,后来逐渐接受并认同异邦文化,但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认同使得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通过反思,他们意识到化解认同危机的办法既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完全背弃,亦不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接受,而是汲取中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图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第二代华裔莫娜的视角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自她口中表达出了作家任碧莲在文化、族裔身份以及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本文分析该小说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象的描摹,解释作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6.
1991年,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小说描写了三个中国移民在纽约的经历。他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来到美国,投入到美国社会,不断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于是,他们由最初批评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最后转变成了他们蔑视的那种人——"典型的美国佬"。当我们不再只是以一个人的种族民族及宗教特征来评判一个人,而是以一个人的价值来评判它,这样也就是比较理想化的解决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中的蒙师展现出不同的身份特征,但却都遭受到"舌耕者"的境遇,为学入仕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蒙养治生是其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即便在"舌耕者"的窘境中,蒙师仍能恪守儒家的"德性与伦理",实现为师者的道德期许.当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身份与价值追求,尤其是教师职业的文化身份建构,可以借鉴我国古代蒙师的身份特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入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吏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或是像黄玉雪那样完全屈服于美国文化,或是如赵健秀对美国文化完全对抗,但是任碧莲却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文化身份定位的特殊性,超越了长期以来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处境中苦苦挣扎的困境,展现给我们一个多元文化杂交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1.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12.
从华美早期女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姐妹开始追溯,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女作家作品的文本策略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性别、族裔身份重建过程中,文学场内、外动力机制对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已经从早期单一固定的身份,走向双重甚至多元文化身份的认识,而文化身份认同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同文化融合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的融合程度来分析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建构,可以得出这个融合过程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会一直进行,融合不代表不同文化的同化或者消解,相反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自我找到真正独立的特殊方式,真正的文化独立建立在融合的基础上,而真正的融合存在于文化协商的动态平衡中。  相似文献   

16.
常帅 《文教资料》2008,(26):35-36
身份的确立是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本.从身份失却的那一刻开始,个人对身份的追索和建构就开始了.黑人文学作品<根>中的第一代主人公"昆塔"的命运、生活境遇和抗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个人在身份的失却后对身份的追索、探求和建构.  相似文献   

17.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生党员、团员更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当前大学生对党、团员的文化身份、政治身份、价值观身份的认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思考。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身份犯是刑法所规定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形式,由于对犯罪主体资格的特殊要求而与一般犯罪相区别。刑法学界对身份犯的研究一般是将重点置于"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的研讨中,而对于身份犯自身体系的研究则鲜有论及。为弥补此一理论空缺,试图将身份犯概念的研究作为重点,以此为前提检视消极身份犯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爱之药》中玛丽的亲身经历,从女性宗教身份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苏醒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来揭示印第安女性如何在本土文化和传统迷失的背景下成功的构建女性主体身份,实现自我身份定位和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