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突破老框框,多写评述性新闻是个好办法。应该说,目前评述性新闻太少了。有人说,一个记者只有写好报告文学,逐步向作家靠拢,才有出息。这是片面的。记者就是记者,记者的工作不是作家所能代替的,记者也不一定当“候补”作家。记者有自己广阔的道路,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低于作家。但是,好的记者也确实不能满足于写一般新闻,而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家。我国和世界许多名记者都是评论家,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写评述性新闻。  相似文献   

3.
享受数码     
<正> 这些日子我老是情不自禁地哼哼“比什么都快乐……”后来一打听,知道歌的名字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呀,比什么都快乐……”我不是年轻人,也没有和年轻的朋友去相会,怎么总是不知不觉哼哼起它来呢,自己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可细一想,也不是一点原因没有。 前几年,看到部门里年纪轻一点的同事陆陆续续配备了数码相机,我非常眼馋。人家有香港回归,十五大、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记者节,虽然多数是奔波在出差的路上,我依然感到心里美滋滋的.找工作就像找男朋友,如果从事一项工作三年,依然觉得愉悦有趣,十有八九是找对了. 突然想起上大学那会儿,有老师不无遗憾地感叹:你们这一代没赶上媒体行业的“黄金年代”.这里指的大概是二十年前、十年前,新闻媒体一片蓬勃,记者们受人尊敬,收入也不薄.当时听了深感忧虑,如今看来,倒也不尽然.想讲三件小事,多少能反映一点我们这一批年轻记者所经历的媒体与新闻.  相似文献   

5.
读书宜杂     
每当朋友光临寒舍,站在我的书橱前的时候,总是说:“你可真是个杂家。”其实,“家”不敢说,“杂”倒是真的。理论、文艺,今的、古的,经济所限,书的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可谓书花八门。我想,新闻工作者(包括业余通讯员)读书杂一些为好。道理很简单:记者采访不可能老是在一个行业(其实一个行业也不只一门知识),编辑也不可能总编一类稿件。我也是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的.记得有一年我到医院采访,许多一般的病症、术语我都听不懂,采访感到很吃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要精益求精最近看稿,一个倾向颇引人深思,即,越是年轻的业余作者,写得越多越长,越是比较成熟的作家,写得越少越短。所以然者何?读过几十部长篇小说稿以后,得到一个启示:除了成熟的作家善于剪裁,语言精炼,不成熟的年轻业余作者笔  相似文献   

7.
这事发生在好几年以前了,可我总时不时想起它,想起故事中的主角——那位记者。 那是个夏天,我在某市机关报的经济部实习。部里的几位记者都带我采访过,指导过我写稿,着实让我获益匪浅。可其中有一位年轻记者,让我感觉不太好。从大学毕业也只三四年,可他很爱对我讲:现在的工作是如何如何的乏味,话里话外总透露着对所从事职业的不屑与草率,从他那里我一点都感受不到他  相似文献   

8.
作家与报纸     
在今年五月份举行的第八次全苏青年作家会议上,我受托主持了一次散文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十五位不同职业的人。但是,其中近一半是区报、州报、地方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及工作人员。在结识座谈会的参加者时,我发现,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们谈起自己在报界的工作,显得有点儿不自然,好象这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在他们看来,这个工作无论如何都是和作家的活动联系不起来的。为了缓和一下这种感觉,他们几乎都申明要很快就脱离报社、电视台和电台的工作。我尽量劝说自己的年轻同行们不要走这一步,即不要脱离报社工作,至少不要在自己创作道路的起点上这样做。我觉得,我在道义上有权利这样做,因为自己曾多年在报社工作(中断时间不长),并且至今仍在报社工作。在当《农村生活报》记者的时候,我游历  相似文献   

9.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0.
对得起手中的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 ,我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 ,成为党报的一名经济记者。回想自己所走过的历程 ,我的切身体会是 :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我感到自豪 ;进入解放日报这个大家庭 ,我感到幸运。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报社的培养记者是一个忠实地记录历史 ,忠实地为社会进步呐喊的崇高职业。自己9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以及耳闻目睹前辈同行们的种种业绩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 ,永远保持记者的本色 ,永远保持职业激情 ,是当好一名记者的可贵素质。记得在大学读书的时候 ,老师就曾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神圣职责作过深入阐述 ,我也读…  相似文献   

11.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12.
平常,一般都这样认为,记者只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出的稿件就会绝对真实。其实不然。我在写稿实践中越来越感到,第一手资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如果盲目信赖第一手资料,也同样会出现失实错误。我曾碰上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人向我反映,有个颇有名望的老  相似文献   

13.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14.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16.
记得早年同在一个宿舍住的一位同事曾告诉我他对生活的一个发现:你要是饭后想喝水,那么这顿饭准是吃好了;如果一篇文章让你过目不忘,那准是篇佳作。读过左卫的一些文艺报道,我就有这种感觉。 左卫,新华社一位年轻的文艺记者。也许是从事电影工作的父母给予他的基因的缘故,他身上的文艺细胞似乎比别人都多,故从事起文艺报道来极其投入,极其执着。也正因为如此,他提起笔来才那样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于无岸听涛声》、《辉煌过后,留下真情从头说》、《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乐音自有绕梁处》、《〈天鹅湖〉舞京城夜〈灰姑娘〉自芳邻来》、《于蓝深情忆夏公》等文艺新闻作品,仅是这些诗句一般的题目,看后就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萦绕于脑海而数日不散。诚然,读他的作品,确是一种欣赏,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党和国家关心新闻工作者,重视新闻工作,又令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才8年多的年轻记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不长的新闻实践经历,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要做一名人民记者。 这也许与我所接触的新闻报道对象有关。一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闻界前辈、领导人胡乔木、穆青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曾先后撰文鼓励报界多培养名记者、多出专栏作家。正是基于此,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有名望的专栏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大多是记者出身。正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作家奥利亚纳·法拉奇常对采访她的人说得那样:我是作家,但我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作家。由此看出,记者可以成为名记者,名记者可以成为作家。  相似文献   

19.
我是2001年大学毕业后从<扬子晚报>开始记者职业,进入单位半年后就被先后派到江苏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三个城市的记者站工作,在每个城市都呆了1年,为了帮助年轻记者快速、健康成长起来,单位特意从总部给我们年轻驻站记者派来一位德才兼备的老记者做指导老师.工作一年后,再调回总部南京工作了一年,又被派到无锡记者站工作.以达到锻炼驻站记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工作近5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一名骨干记者,期间的跌打滚爬,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要问有什么感悟心得,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对于我们这批80后新闻工作者来说依然十分需要。年轻不怕吃苦我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毕业时听说连云港日报社招聘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报名应聘,幸运进入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