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研究生国际化能力量表,对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展开系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总体处在C级水平,其中“态度与价值观”最高,“知识与理解”次之,“专业技能”再次,“跨文化交际”表现最差;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在学科、教育层次、生源地区、生源城乡和出国经历等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性别外,三种模型中人口统计学、学校、家庭和个体等四个层面的变量均会对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与其他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相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家庭层面影响因素显著弱化,而学校和个体层面因素增强。基于此,从政策驱动、制度建构、资源调节以及内在激励方面等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有效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就学体验调查数据,分析了硕士生在地国际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这些经历对其全球胜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硕士生读研期间都有在地国际化经历;其中,与国际人员交流、参与国际化主题研讨可以显著提升硕士生的全球胜任力;做外文学术汇报、与外国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有跨境经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分析发现,在地国际化不能取代也无法超越跨境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仍是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树立在地国际化培养理念和政策自觉,拓宽在地国际化资源的供给与宣传,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理念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特征,以跨境流动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面临危机,学界将更多关注在地国际化模式。在地国际化致力于培养全体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增强机构的文化多样性,提供文化敏感的国际化课程,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共享。全球主要国家通过国家战略、机构策略、国际课程、学生融合等方面实施在地国际化。我国在地国际化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仍面对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弯道超车”和“变道超车”的过程中,应取人才培养本位,促知识流动、引战略转型;增强“本土留学”服务能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校园环境,重塑国际化课程模式和实践;实施文化敏感的教学,加强文化引领;以微证书项目促进在地国际化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作为国际化在高教领域的显著表现,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本文基于对一项中美大学生交换项目的长期跟踪研究,分析8名美国学生在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经历及其对参与者文化理解与包容度的影响。本文报道以每月跟踪访谈为主,其他数据搜集方式包括问卷、学生日记、各种非正式交流。研究发现,留学期间受访学生逐渐克服了原有文化定势,尊重文化"他者",形成了更"国际化"的个人意识与态度。研究也显示,个人、高校与社会因素影响了学生自我认知的改变,包括个人能动性、学校支持与校外经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的发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其后的几年时间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对赴美留学国际学生签证和学科加以限制、学生赴海外留学目标国家多元化、划拨专款加强外语教学和围绕恐怖袭击开设敏感性区域研讨性课程等趋向。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特征和主要趋势。大学校长国际化对大学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15所“211工程”高校的大学校长的海外求学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海外访学或研究经历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校长国际化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理念等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其后的五年时间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务院对赴美留学国际学生签证和学科加以限制、国会颁布配套法案法规规范固化国际教育交流渠道;高校学生赴海外留学目标国家多元化;国家划拨专款加强外语教学,高校围绕恐怖袭击开设敏感性区域研讨性课程等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研究生国际化能力量表,对中德顶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开展比较。结果显示,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国际化能力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德国,其中在"知识与理解"和"技能/经历"2个一级指标上均显著低于德国,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无显著差异;同时,从二级指标来看,我国在"国际学术能力"上显著高于德国,在"世界知识"、"全球化理解"、"工具使用"、"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意识"等5项指标上显著低于德国,在"国际化态度"和"价值观认同"2项指标上,无显著差异。鉴于此,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策略,以期能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地国际化是基于非跨境流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在本土环境中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在地国际化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基于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述评,以及外语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动因分析,在地国际化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学校(组织维度)、课程和活动(课程维度)、教师和学生(人员维度)为主体,从三个维度探讨在地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为在外语教育中提升全体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解决外语教育公平、“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日本为了复原经济活力与全球竞争力,开始关注全球化人才培养。出国留学被视为最有效的路径,却未得到本土学生的积极响应。“在地国际化”作为替代途径受到重视,但“权宜”特征明显,致使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深化高校国际化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现有举措的成效与不足并存:其课程国际化重视全英文教学,但受益面与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重视外籍教师引进,但存在“象征性”与“边缘性”现象;“国际共修”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受到关注,但教育成效受到一定制约。这对我国的启示是:课程国际化评估指标应多元化;充分释放外籍教师推动国际化改革的潜力;引进并完善“国际共修”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高校正在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国际化改革热潮。针对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结合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采取兼顾教师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可行性途径,即通过国外进修,培养具有承担国际化课程能力的研究生英语教师,同时立足本校,拓展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空间;进行校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设立相应科研项目等举措,才能在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其适应新形势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单春艳 《教育科学》2021,37(2):62-68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呈现向课程延伸的发展趋向,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向深层次推进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需求增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提质增效迫切需要高校重视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理念及其所包含的要素建立在相关的国际化理论基础之上.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评价应突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尊重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发展规律,强调研究生个体的发展,着力从研究生课程理念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实施的国际化、课程合作的国际化、课程管理的国际化和课程评价的国际化六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归教师在我国高校的分布特征及其国际化表现,以及他们在科研产出、教学内容与方式、国际交流三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与本土教师相比,在科研产出上,海归教师调整科研生产策略以达到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偏重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较少发表国内论文和申请专利;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他们更注重课程的国际视角和国际化内容;在国际交流上,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研修的次数更多。留学经历奠定了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国际化的比较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促进科研、教学国际化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作用,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趋势.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从跨文化的角度,推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一定能助推中外文明互鉴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北京高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存在着跨文化课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国际化尚未真正融入大学文化的问题.北京高校在树立国际化观念、营造国际化大学文化、提升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立足本土国际化,探索在线国际化教育,拓宽学生跨文化视角和全球性思维;在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基于跨文化理解,创新叙事表达,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政策实践,以培养全球化人才,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日本推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政策要点包括: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提升学生多样性,建设国际化课程以培养全球化人才,推动教师国际化发展以带动学生与课程的国际化,构建国际化支援体制以助力在地国际化发展。在政府政策指引下,日本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在留学生数量及比例、外国教师比例、留学生留日就业、特色教育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未来,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将更加重视留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何培养一批谙熟国际规则,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宽厚基础知识,以及符合科学技术发展技术方向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提升石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地球物理学院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国际班,制订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了研究生教育模式国际化改革,建立了海外优质资源与校内海归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全英文教学团队,显著提高了校内教学与科研环境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一向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国际课程、完善留学服务等策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有序地向前推进。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高校走向国际,学习和借鉴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有积极意义。我国应该加快教育立法进程,细化和规范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与执行要求;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发国际性课程,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着力于提供研究生以上水平的教育,向更多外国学生授予博士学位。新千年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增加联邦拨款强化富布赖特计划;加强对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外国学生、学者的资助;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林肯计划,促进美国学生留学海外。其背后的原因是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下降,以及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美国希望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政策工具达成三个目的:获得高水平人才,提升竞争力,拓展青年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