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采访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远去 了20余年,可每当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心跳不已。它是我采访生活中十分难忘的一段。 1976年7月28日,地处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唐山爆发了7.8级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国家都动员了起来。 7月31日中午,上海接到指令,迅速空运10吨压缩饼干至唐山,以解燃眉之急。我奉命随机护送,稍作整理后,便快速赶往虹桥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又是执行非常任务,去往举世瞩目的地方,一路上既紧张,又亢奋。 空旷的停机坪上,早已停泊着一架波音70…  相似文献   

3.
做好纪念抗震三十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是《唐山劳动日报》今年的中心任务。 我报对这一重大主题的报道有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 30年前,一场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将唐山这座中国华北地区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24万条鲜活的生命沦为亡魂。30年后,除去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们,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然而,有关这场灭难的历史,并不仅仅记录于那一部部巨制宏篇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的记忆深处。值此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刊载一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为的是警醒人们永远不要忘却那段不可泯灭的历史;为的是用一种神圣的责任和特殊的关爱,来抚慰这场灾难中的千千万万的亡魂和饱受创痛的心灵。[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60周年.这一天,作为市委机关报的<唐山劳动日报>表现不俗.对开60个版的<纪念唐山解放60周年经典特刊>(以下简称<经典特刊>),声势浩大,广告收入过百万元,令同城的<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和<唐山晚报>黯然失色,值得玩昧.  相似文献   

6.
纪念抗震30周年是唐山的一件大事,沉淀在民间的情绪浓郁而深厚,因为地震给唐山人带来的伤痛几乎触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对灾难都有切身或间接的体验.“灾难让唐山人从外貌和精神上都有残缺感”,而这残缺正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厚度,这残缺中蕴涵着没齿难忘的生离死别和巨大恐慌,还有被无私救助的感恩,个人奋斗的艰难。一场地震结束了,它留给人们精神世界的余震却在绵延,30年之后再次检阅唐山人坎坷的心路历程,无疑是对人间挚情的重新掂量和回味.该让那些久久埋藏在心底的人和事走到这个城市最显著的位景,大家拿出珍贵的记忆互致问候。  相似文献   

7.
“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资源开发是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搬入新馆后的工作重点。文献资源开发符合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优越性,本文从我院图书馆的实际出发论述了文献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唐山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本是一座风景秀美的山峦,“周围数里复岭重岗,中多幽境,其东麓则陡阿潆带,有流泉十余道注之,旧有姜将军祠及他庙宇数处,鸟道微通,游览不倦,且多产木石材物,滦邑山水之佳宜推此为胜”,①到了近代,随着开平煤矿的创办和铁路的修建,这一地区一个只有十八户居民名为乔家屯的小村落逐渐发展起来,因其背靠唐山,遂改这一聚落为唐山,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08,(12):13-13
1976年,唐山的一场地震惊动了全世界,而32年后的今年5月12日,比唐山大地震还猛烈的地震灾害出现在四川。"我们没有忘记全国人民在唐山最需要帮助时伸出的援手。"一名来自唐山的志愿者檀立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1.
杨春  杨扬 《今传媒》2020,29(3):50-51
本文深入研究了唐山抗震精神与"红船精神"的关系,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发扬唐山抗震精神与"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虽然"红船精神"与唐山抗震精神的产生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但二者却是密不可分的,"红船精神"是唐山抗震精神产生的基础和资源,唐山抗震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提起唐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年前的那场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部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百年城市毁于一旦。西方媒体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三十年过去了,唐山人民在抗震精神的指引下,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3.
在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只有那些真心实意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境遇、热忱反映百姓呼声的媒体,才能受到百姓的欢迎,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唐山晚报》在这方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2000年起开没的“有困难找晚报”专栏,因为热心为广大读者和普通老百姓服务,成为连通百姓的连心桥。“有困难找晚报”也已经成了唐山百姓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4.
唐山大地震资料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唐山市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唐山大地震史料及其科研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和唐山的缘分开始于2004年。那年我随省妇联前去采访,听那些女人用韵律悠扬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觉得唐山话是最有色彩的方言,唐山人多有口才。那年也住在唐山饭店,一楼餐厅伴着早餐在拍卖字画,唐山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去年为了做一个抗震30周年的专题去采访韩溪老师和作家关仁山,虽然来去匆匆,但曾驻足抗震纪念碑前,那个阴着天的清明节让我满怀悲壮。而这次,当承载着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祥云火炬来到的历史时刻,我得以和美丽的凤凰城一起翩翩起舞,一起彻夜无眠,深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訾辉 《档案天地》2013,(11):17-18
创刊于1940年1月1日的《救国报》是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也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从诞生之日起,它就高举抗日的伟大旗帜,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方针,成为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日 ,唐山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播发了《路北区建立下岗职工档案》的专题片。《热点透视》是唐山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一个重点栏目 ,主旨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透视百姓生活。唐山市路北区档案局近两年在社区推广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档案 ,记载了下岗职工个人及家庭情况、供求职状况、就业跟踪等信息 ,通过这些档案已介绍 3 0 0 0多人次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热点透视》栏目为此拍摄了专题片 ,播出后反响很大 ,立即就有公司与档案局和社区联系 ,希望能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帮助。唐山电视台播发下岗职工档案专题…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4月份起,唐山劳动日报群众工作部改变工作方法,走出办公室处理来信,收到良好效果。他们的作法有两种:一是亲自到各机关了解与催办对报社转去的读者来信、来访的处理情况;一是接到重要的读者来信、来访,就带着读者来信或来访记  相似文献   

19.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发生举世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7.8级.震源深度11公里.震中烈度11度。顷刻之间.唐山人民百年间辛勤建设起来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地震造成242419人死亡(含京津地区).164581人重伤.7218户家庭断门绝烟.  相似文献   

20.
王磊 《档案天地》2017,(8):26-29
经历过大地震的无情摧残、涅槃重生的唐山,以她繁华、宜居、和谐、开放的靓丽新姿,先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暨2016年中国·河北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中国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值此,国际国内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唐山。弹指一挥间,震惊世界的毁灭性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1年。历史见证:唐山能有今天的腾飞与发展,能有现今的幸福生活,完全归功于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唐山人永远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感恩人民解放军,感恩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