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芳 《广西教育》2013,(41):39-40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3.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5.
王慧 《现代语文》2008,(10):47-48
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来源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视野”,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情境。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论述了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距离”关系,以及“期待视野”与文本撞击时的几种形态(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相似文献   

6.
谢小妮 《广西教育》2014,(29):45-46
正"阅读期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阅读教学建议"提出来,建议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接受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的互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即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视野相互碰撞,在交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视野融合,意义随之而生。"阅读期待是一种心理暗示,具有动力功能、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浅谈个性化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阅读”即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于“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意识,并通过与作者、读者间作品解读结果的对话碰撞,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住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作者注)。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1.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哈利·波特》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有文学因素,还更多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为研究的中心,分析发掘“哈利·波特现象”背后的市场外部原因以及文本创作中,作者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内在因素,以此来梳理“哈利·波特现象”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经验会产生富有个性化的不同解读。文本解读应当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与此同时,文本解读也要警惕出现随意化、乱象化的危险。“多元有界”应当是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性追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多元的指引,帮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建立一个稳定性、开放性的文本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的小说《僵尸》以情爱为平台,借用“僵尸”,构建阅读期待,细腻而又真实地捕捉爱情唯美化、神圣化的另一层面,进而诱使读者一起对自身生存处境进行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文本中的“闭上眼睛“这一结局,来诠释作者对人类自身生存处境进行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以意逆志”这一命题的认识见仁见智,有人以为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还有人认为是以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按照认识论与接受美学的认识,不论是那种看法,其所逆的作者之志都只能是读者阅读图式与文本双重建构的结果,或者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所提供的视野相互融合的结果,这些结果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时代差异性。因此,这一命题所强调的是文本意义的历史生成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种读者与作者双方信息交换和双向互动的过程,根据尧斯的文学接受理论,伴随着读者的阅读过程,文本会经历一种再创造,成为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真正审美对象。而在此过程中,读者充当着与作者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阅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出,而是文本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无疑是事半功倍之举。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