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如参考文献[1]和[2]所述,重构分数概念教学路径,先落脚于“分数是一个数”的维度,教学分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含义,这一阶段,分数都带着量纲(单位),类似于自然数的基数含义(本文中将这样的分数称为“表示数量的分数”,简称“量”);再落脚于“分数是一个比”的维度,教学分数“表示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含义,这一阶段,分数都不带a纲(单位),类似于倍(比)的含义(本文中将这样的分数称为“表示关系的分数”,简称“率”)。  相似文献   

2.
分数是小学阶段“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而分数“量”含义又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基础。为促进学生对分数“量”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依次遵循以下两条学习路径开展教学:一是利用“个”情境模型初步认识分数“量”含义,二是利用“米“”时”情境模型夯实巩固分数“量”含义。其中,第一条学习路径为: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单位分数—夯实巩固单位分数—初步认识非单位分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契机,带领学生感受分数的本质是表示量的多与少或数的大与小,渗透“大小比较”,并将“大小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个”情境模型初步认识分数“量”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米”“时”情境模型巩固分数“量”含义的学习路径:复习“个”情境模型—引入“米”“时”情境模型—巩固分数“量”含义—应用分数“量”含义。结果表明,基于“米”“时”情境模型的分数“量”含义的学习路径有效巩固了学生对分数“量”含义的理解。可见,研究设计的学习路径有助于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分数的本质,加深对分数“量”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邵陈标 《辽宁教育》2007,(12):54-57
以往,笔者曾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教学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以下简称“原设计”)。如今,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这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考,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5.
课前慎思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常常是从分苹果、分月饼、分纸片等活动开始;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时.教材中说“人们在测量和分东西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样就产生了分数”。测量是怎样产生分数的?可以让学生经历吗?测量引入分数与分苹果引人分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以前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  相似文献   

6.
一、教者说课。邬盼盼(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提到,认识分数的其中一条教学目标是:认识到分数是有大小的一种新的数,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度量小于1的量。也就是把分数作为一个“数量”来认识。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就是将分数作为一个具体的数量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7.
胡宏伟 《湖南教育》2003,(16):51-51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我用课件出示了一道题:浪漫而富有爱心的兔妈妈,在三块同样大小的蛋糕上各取了一份蛋糕(如下图),分别递给了兔妈妈的三胞胎孩子小白、小黑与小灰。这三份蛋糕有什么异同?“这三份蛋糕形状不同,却是一样多的。”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三份蛋糕怎么会是一样多的呢?”由于学习主题的迁移,学生很快用分数知识作出了解释:三份蛋糕各占同样大小的蛋糕的,因此三份蛋糕一样多。对学生的现学现用,我给予了肯定,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你的经验,你还有其他办法说明三份蛋糕一样多吗?弹性设问,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相似文献   

8.
从三年级起,学生开始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概念的质的飞跃。上好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也身影频现,可以称得上是一节经典课例。然而如何摆脱原有经验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教师对教学不断进行对比反思、大胆解构和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9.
“小数的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课前思考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分数的学习一般都是从"率"开始,再从"率"过渡到"量"。这样的教学顺序有一定的价值,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讨论,有专家提出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量"引入,从"量"的学习逐步上升到"率"的理解。笔者认为两种思路都有道理,但任何一个数都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它既可以表示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数的关系,所以仅仅关注"量"或"率",或是割裂地看待"量"与"率",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1.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基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管保建 《广西教育》2013,(17):58-59
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情况下,比较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搭建新旧认知的"桥梁"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学中创设的三处"比较"入手,对其"魔力"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师》2020,(4):F0002-F0002
2019年11月7日,“辩课进校园”第三十二站走进了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来自本校的邬盼盼老师与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的苏明强教授同台献课,共话“分数”。长期以来,分数教学既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亦是难点。如何上好“分数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顺利完成数概念认识上的飞跃呢?两位教师都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万微 《云南教育》2000,(21):38-39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112页~ 113页的例 1~例 5,“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第 1~ 5题。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会读写几分之一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及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平均分”概念基础上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数各部分的认识和写法。   教具准备 :计算机、小黑板、卡片 ,三张长方形纸 ,一张正方形纸。   学具准备 :彩色笔、三张长…  相似文献   

15.
对比美国的enVision math(简称EVM)和中国人教版两个版本的三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分数的认识”部分(主要包括分数的引入、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的编写依据、主题、内容设计、组织结构和核心概念及规律的呈现方式等.结果发现,美国的EVM教材在三年级“分数的认识”部分强调不同的分数模型,比较忽视对分母、分子意义的理解;重视概念和规律的严谨性/完整性,但较少鼓励学生探究;同时,该教材注重不同的表征和方法,但是内容之间缺少较为紧密的联系.相比较来说,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部分则更强调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意义(整体、分子、分母)的理解,而不是不同模型的介绍;强调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进行大小比较;鼓励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索和总结,重视计算和运算规律;内容设计由浅入深、逻辑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去极为重要。下面就如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堂课打破传统,另辟蹊径,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现把其中的精彩片断整理出来,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初步认识分数时,教师常会将"量"(表示数量)与"率"(表示关系)混合起来教学,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混淆。如遇到"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这类问题时,学生经常出错,教师往往疲于纠错。为什么教了那么多遍,学生还是记不住呢?我们不妨先来看几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9.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册教材相应的教师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下面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0.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吴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做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