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是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社会弱势群体借助社会化媒体实现自我表达与赋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媒介赋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意表现形式,不仅是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同时是社会权力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博弈。在互联网用户中,草根阶层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自我表达和赋权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其中,互联网成为一些弱势群体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手段。本文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乙肝论坛肝胆相照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支持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支持关系网主要是由位于中心处的若干会员支撑起来的,越靠近关系网中心处的成员信息交换越频繁,交换的信息数量也越多;论坛成员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种类与成员的活跃程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个体要想在虚拟社区中获得更多种类的社会支持必须积极参与论坛讨论;论坛也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成员多发帖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外部手段增进成员之间的认同感。本研究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如何改进自己在网络社区中寻求社会支持的理论指导,也为肝胆相照之类的弱势群体论坛和网络社区提供了进行改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扩大,社会各群体与传媒关系正悄然发生变化。就弱势群体而言,他们与大众传媒之间正逐渐形成一种博弈关系,即弱势群体积极利用大众媒体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和获得相应的援助,而大众媒体则积极报道好弱势群体,以达到吸引受众眼球和获得声誉的目的。归根结底,双方经过博弈,一定程度上达到"纳什均衡",走向双赢,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关注困难群体——传媒“以人为本”的应有之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许多传媒都不约而同将目标受众锁定为除城市贫民之外的白领、中产阶级等,弱势群体很少占据媒体话语中心体系,很少被媒体关注成为叙述主体,而是处于媒体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尴尬境地。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是指仅仅拥有很少量的或基本没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种资源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等,这个群体又以农业劳动者的数额最为庞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9)
和谐、互信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完善,而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资本营造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从网络嵌入视角分析了基于虚拟社区的参与内容及行为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构建的影响,发现虚拟社区在维持社会资本方面作用显著,但是否能帮助该群体提升社会资本受信任、网络密度与联结强度、异质性网络扩张、具体参与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益报道,是媒体对包括慈善新闻在内的,关于救助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益事业、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报道的总称.媒体参与公益报道,是媒体担当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我国媒体历来非常重视公益报道,也有不少优良的传统,如媒体主持募捐、刊登公益广告、关注弱势群体等.媒体参与公益报道,倡导积极向上的公益理念,有助于我国公益事业的完善与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媒体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经济,偏重经济效益,及公民的公益意识尚未成熟等因素,当下我国媒体的公益报道在报道理念、方式等方面仍有不少困惑,使其在担当媒体公益责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乃至造成对公益事业的某种伤害或“妖魔化”.对此,本文作些初探,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扶助弱势群体渐已成为一种值得倡扬的社会风气。而新闻援助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是大众传媒人文关怀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媒体越来越成为困难群体选择获取帮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9):36-42
理解不同类型个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网络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人格特质对媒体信任和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可二分为围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2.高外倾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3.高宜人性和神经质群体更倾向于围观事件。4.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媒体信任度,而媒体信任度与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呈正相关。5.性别和学科背景对大学生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新移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的融入到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重点考察社交媒介的使用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所带来的影响。基于合肥个案的网络数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其规模庞大,就业问题日显突出,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城市弱势群体的概念、构成,分析了该群体的就业状况及面临的就业形势,并针对目前城市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就业促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共同助推了层出不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传播,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自媒体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也得以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更自由地"发声"。探讨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现状、发声现状,试图提出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会化媒体(SocialMedia)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用户借助媒体平台可以免费参与其中,分享、评论或反馈信息,以增强用户间的交流。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形式有博客、微博、论坛、维基百科、播客、社交网络等,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都属于国际著名的社会化媒体,其用户群体十分庞大。  相似文献   

14.
于伟 《青年记者》2013,(24):19-20
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媒体人,应真正地走下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走到造城"大跃进"运动、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中的受害农民身边,走到他们心里。"被上楼"农民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媒体做了不少工作。但随着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个新的涉及者众多的弱势群体——"被上楼"农民群体产生了,除了网络上对一些极端个例进行传播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居住并贡献于城市,却囿于户籍藩篱等原因而不能且不被融入,其呈现在大众传媒的刻板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差距较大.本文试图总结其媒体形象并分析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 1.关于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学认为弱势群体指的是"一般性社会状况下产生的,因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而绝对贫困或物质匮乏、易受伤害和攻击的特定群体"或"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分化中产生的,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况,受到主流社会排挤的社会群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扶助弱势群体渐已成为一种值得倡扬的社会风气.而新闻援助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是大众传媒人文关怀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媒体越来越成为困难群体选择获取帮助的重要途径.面对这些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徘徊在生命边缘的重症患者,还是面临生活困境的普通职工,媒体的报道都可以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或生活帮助.  相似文献   

18.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传统途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让个体以结网、群聚的方式促使话语权发生转移,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具有"先出版后过滤"、"围观式参与"、"三度影响力"等特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电视公益节目以其“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形成扶危济困、形成良好社会风气”①的宗旨,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媒体争夺受众注意力资源、提升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的“收视宠儿”,并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电视公益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公益节目的受众选择性心理,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许静 《新闻前哨》2011,(6):41-42
所谓援助性新闻,简单来说,就是用媒体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给予弱势群体舆论支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难题。可以说,援助性新闻是媒体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载体之一。实践表明,运用好这一新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