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库文化工程与古籍数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晓平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4-5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宝藏丰富的国家。在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先人留下的古代典籍。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天下图籍,分藏于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从此以后,“四库”成为经、史、子、集四部的代词,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代称。中国古籍有多少?至今仍然是个难以准确回答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揭示以陈祥道为代表的新学学派在折中调和诸子基础上进行学术与思想再创造的努力,管窥北宋中后期经学与子学的互动状态以及这种互动对于宋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15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试运行),首展推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并将持续三个月。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是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李峰 《兰台世界》2012,(21):9-10
北宋中期,受疑经惑传的学术新风影响,史学领域内的疑史之风甚盛,由此出现了兴盛一时的考史热潮,同时在"不没其实"的春秋笔法影响下,史家纷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历史编纂之中。  相似文献   

5.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1],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2].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19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国家图书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领导以及“中国典籍与文化”讲座部分主讲人、听众一同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开办六周年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一辑出版的时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古代典籍分类法构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基础,即:以统治者"仁政"思想为正宗,以"六经"为核心,尊经崇儒,排斥其它,将科学技术视为王权的奴婢。  相似文献   

8.
《档案学通讯》2013,(5):105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策划出版一套《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以"经典"的眼光检视档案著作发展历史,并为爱好专业典籍者提供阅读便利,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谓学术经典,大体是指那些能够解决时代的学术问题,又对后世学术发展提供启迪和  相似文献   

9.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中韩文化交往历史远久。据伏胜《尚书大传》、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中华文化便传及韩国。韩国古代典籍对此也屡有记述。如公元1428年,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引国王李世宗传旨称:"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祀,惟箕子之教是赖"(见《世宗实录》卷40)。后来,李朝学者也每每述及之(如徐居正《东国通鉴》等)。直至清代末年以前,中韩两国在学术、思想、政  相似文献   

11.
蔡历丞 《兰台世界》2021,(3):151-155
北宋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市民生活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体现在诸多名家大师的画作以及小说回忆录之中,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史称东京),在当时简直就是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升平的代名词。宋徽宗时期是北宋覆灭的前夕,其治下的东京城却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中体现得如诗如画,然而此时北宋的开封的常民生活是否有如画卷诗篇般惬意丰饶,后人却难以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12.
疑经是指古代儒生对儒家经籍作者和文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的怀疑,往往出于经学的视角和思路,与重客观真实的文献学有交叉但并不等同。宋儒疑经尤为显豁,对宋代文献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果、思路和发展轨迹三个方面;宋代文献学对宋儒疑经也有促进和阻碍的反作用。宋儒疑经对后世尤其是清代文献学的发展也有影响,探讨宋儒疑经与文献学发展的关系对研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4.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5.
自两宋以下直至清光绪下诏废止书院改设学校止,徽州设书院二百余所。明代中期王学盛行,"郡有郡会邑有邑会乃至一族一家也莫不有会",当时很多的名家大儒在各书院承担教学,宣传学术思想,《新安理学先觉会言》就是新安理学学术活动在徽州六邑书院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研究新安理学发展态势的珍贵文献,而且也是有版本及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活字印刷处于一个传统的发展时期,比唐宋时期有所进步,又没有受到民国时期西方印刷术的刺激,最能代表古代活字印刷的水平。本文以印刷的各个环节为线索,分析了活字印刷的具体生产成本、售价和出版种类,并将之与雕版印刷作对比,得出活字印刷工序复杂,初始成本较高,对出版人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不适合印刷主流出版物,因此和雕版印刷相比不易推广而发展缓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朱熹在“文化成天下”思想的指导下,为恢复封建伦理纲常,推行教化,把著书讲学、振兴书院、教育仕子作为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除了大量儒家经典注解之作外,朱熹及其弟子还对古代先贤的著作进行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编次。此外,朱熹修建书院,广征书籍,重视出版刻书,不仅促进了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对丰富我国历史文献宝库、保存文化遗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20.
《南宋文范简编》是具有良好学术背景、立意高远的经典文献,是《南宋文范》的精华本。它的编选者们独具慧眼,从《南宋文范》中精选出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时就起到了方便读者快速掌握南宋学术脉络的作用,今天《南宋文范简编》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南宋文范》的阶梯,对研究南宋文学和南宋学术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