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教学《鸿门宴》中樊哙人物形象时,师生有以下一段对话。 师:为了讨论的便利,我们不妨重读这两段对话。一是课文第二节中沛公对项伯的一番话:“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相似文献   

2.
训诂两则     
"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有这样一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文教材将"故"解释为"特意".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4.
说"他盗"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传统而经典的课文."课改"前是保留篇目,"课改"后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仍选用了这篇课文.该文中有这样的话: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5.
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三处应注的词,语文教材和笔者所见的有关选本都未曾涉及,有些今译又大多把它的古义和今义混淆,为此特试作探讨如下:一:“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6.
在教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课文后,要求学生借课文中“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写题为《“滥竽充数”新议》短文,全班同学几乎都无从下笔,有几位同学虽然写了一点点,但也是就事论事,跳不出指责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老“框框”。在翻译《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一句时,不少同学将“出入”解释为“进进出出”。这表明学生还是在某种“框框”的束缚下  相似文献   

7.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8.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中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句。对于此句句式分析,有人认为“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入”,为动词,因而“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实不然,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理由是: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新邵读者章红老师问: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偏义复词”,如何判定这些偏义复词的意义?本刊特请华容五中的李正兵、陈雪莲两位老师作答——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临时陪衬的作用。正确理解偏义复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语句的含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一、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例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再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偏意复词中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相似文献   

11.
文言中有一部分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字构成的复词),它们的词义很浮动,往往因文而(?),要根据文意来仔细辨析,才能正确领会其确切含义。例如《石壕史》中的“出入无完裙”、《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及《失街亭》中的“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三句,虽都有“出入”这个复词,但含义却不相同:第一例中的词义重在“出”(即“出门”),“入”的字义已虚化;第二例中的词义又重在“入”(即“进入”),“出”的字义虚化了;第三例  相似文献   

12.
一、刘邦所言“入关”的“关”可能不是指函谷关。有教师讲到“秋毫不敢有所近”和“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时,沿用1996年人教版教参的说法将“关”全部解释成函谷关,笔者怀疑此说欠妥。请看以下材料:  相似文献   

13.
《史记·鸿门宴》记述曹无伤离间刘邦项羽有一个细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原句中,“人”既是“使”的宾语,又是“言”的主语;同样,“子婴”既是“使”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人”与“子婴”在句中“身兼二职”,在语意表达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人们称之为兼语。古汉语中,含有兼语的句子十分普遍,仅从《史记·鸿门宴》中,我们就可以列举以下若干例句:(为便于分析,兼语成分用着重号标出)①吾令人望其气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所以遣将守关者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令将军与臣有…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15.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6.
"计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特立认为:“计算者,实为利用厚生之源,物质开化之本.”因此.算术是国民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掌握算术知识是国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徐老说:“算术者,使发达数之观念,而使知数之应用之法也.如此,算术一科其所以得占国民教育上重要之地位者,以其备两方面(实质和形式——本文作者注)之陶冶故也.”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18.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可悲可叹而又可怜可爱的人物。我觉得,在《失街亭》这个精彩章节中,他的心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战前的显然自负街亭之战打响前,马谡即尽显其骄狂自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大言请命”和“山上屯兵”两个场景中。孔明“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尚未完,马谡急不可耐地说:“某愿往。”如果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迫不及待站出来,请求去江东说周瑜来降曹操,是贪图功名,邀功心切;那么,马谡主动请命,则显然是自命不凡,急于逞能。所以,孔明提醒他街亭重要、守之极难,他自负地说:“某……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相似文献   

19.
按我国文献记载,与此有些出入。即如《太平广记》谓:“徐福,即徐市,秦方士,字君房。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有鸟含草覆死人面即活,鬼谷先生谓是东海中祖上不死之草,始皇乃遣徐求之。福求得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与偕,乃乘楼船入海,一去不返。《史记》秦始纪谓:“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菜、方丈、瀛洲,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汉书》郊志中有“始皇遣徐福、韩终之属,入海求神采药,”……等记载。此后,民间也有些记传说,谓徐福偕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到日本,因未得药而不敢返,遂留于日本……等传说,可与中村这篇文章对照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