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炳灵上寺是炳灵寺石窟的一部分,属藏传佛教寺院,有一定数量和研究价值的藏传佛教文物。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加之交通不便,过去鲜为人知。1997年8月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组织了对上寺的文物普查,进行了龛窟的统一编号,现将石窟壁画、雕塑、藏品和有关资料整理刊布,以供研究,并对上寺的文物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3.
题目试论“德商”观念的确立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家找准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论课堂严肃与幽默的辩证关系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优化我国高校的人文环境论诚信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入世”给思想政治课带来了新课题“而今迈步从头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段怀穆建伽蓝残碑发扭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分析改革和…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衔之的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洛阳寺院四十余年的兴衰史,便数洛阳各大寺院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等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明碑是炳灵寺石窟中仅存比较完整的古碑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和古代河州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大明碑的研究,揭示炳灵寺石窟在明代以来的重修历史和发展脉络,探索明代时期,炳灵寺与周边主要寺院之间的依存关系,进一步阐述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在炳灵寺传播演变的历史和明朝政府对河湟、洮岷地区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统治方略.  相似文献   

6.
晋《司马芳残碑》,出土时仅存上半段,中裂为二,残高106厘米,残宽98厘米,正面余文15行,满行17字.碑额阳刻蟠螭文:“故汉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15字.为司马懿之父司马芳残碑,书体在隶楷之间,是由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书体,书法峻逸.在陕西地区发现晋碑仅此一石,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云岩寺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寺院,云岩寺碑是明代寺院为了争夺寺产所做的一种图存的努力,碑中所记的僧人与他人争夺庙产的过程与来龙去脉,以及官府的断案等最后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伏牛山佛教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进入研究政教关系的一面。现在学术界对伏牛山的佛教还没有研究,本文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实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御制龙兴寺碑》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写。在碑中,他追叙了元明嬗代之际,於皇寺兴废状况与个人身世浮沉,毫不避讳自己早年的悲惨经历、游方生涯;叙述即位后敕造大龙兴寺的经过及选派住持情况;并由建寺引申到自己的民生观、宗教观。碑刻既是元末明初重大史事的反映,也是明初佛教改革的见证,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理念、民本观念与宗教思想的具体表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香格里拉县城5公里,背倚佛屏山,俯临广阔的坝子,占地面积500亩。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远眺松赞林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扎仓、吉康两主寺建于最高点,居于全寺中央,坐北向南,为藏式碉房建筑;并有部分建筑拱卫周围,还有五百所僧舍,错落有致地建于山脚下。布局上,周围筑城垣,设置望台、哨楼、碉堡。寺院与僧舍的外墙上部均以赭红涂之,而下部分涂以淡淡的黄色。神鸟在寺院的上空盘旋(乌鸦被藏民尊为神鸟),主寺金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分外夺目。巍峨耸立的松赞林寺,在湛蓝…  相似文献   

10.
正冲和婉丽《龙藏寺碑》,是隋代碑刻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其碑刻文字记载了龙藏寺修建前后的事迹,其间歌颂隋朝之篇幅写得尤其绮丽。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传说其父母常年征战,无暇顾养幼子,便将小杨坚寄养于尼姑智仙庵中,其母去探望孩子时,得见"金光满室"等等。尼姑智仙更  相似文献   

11.
南岳祝圣寺有关寺院田亩捐献及田租五块碑文,分别反映清代寺院土地转移及田租情况。衡阳一带清代田租一般为每亩1~2石,亩产约3~4石。  相似文献   

12.
在黄州赤壁龙王山修复天庆观与承天寺,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高屋建瓴之举。黄州赤壁龙王山既有佛家的承天寺,又有道家的天庆观以及儒家的楼台亭阁,儒释道文化融合渗透,和谐互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就真正落实到了有形体、有质感、有生命的宫观庙宇和楼台亭阁的立体展示上。  相似文献   

13.
对岱庙博物馆所藏东汉《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就其历史价值、书法特点等作了翔实的考证,认为是碑不论从其碑体、形制、书体以及现存拓本,均堪称我国仅存的东汉碑刻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4.
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清时期的行善积功思想为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所共享,这在京师东岳庙与泰山信仰的其他寺庙碑文中有清晰的体现,不同身份群体采取不同形式在宗教仪式性活动中加以实践,人们也用不同的宗教观念对其合理性和意义加以论证,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的普遍认同。当然采取类似行为的背后还会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这会为我们理解明清京师社会的一些更为复杂具体的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大唐龙兴观灯台颂并序》石刻是一件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青州州县官员集体尊崇道佛二教事迹的珍贵历史文物,具有补史之缺、证史之实、纠史之谬的重要历史价值。从石刻出土地点发现了唐代青州龙兴观遗址,填补了青州道教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6.
乾元禅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三祖寺及其风景区的大量文人诗词碑刻和名称的寓意,体现了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禅意对诗境的追求。出家人的慈怀之举,是以佛教实践对佛理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越南河内文庙现存的82块进士题名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越南河内文庙进士碑刻国际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将其融入越南文化旅游圈范畴内,促进越南文化旅游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而且能为国际游客了解越南的文化价值观创造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白沙祠是广东江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源,明清两朝的《新会县志》和现存的一些碑记石刻资料留下了不少关于白沙祠的记载。明清时期,白沙祠的兴建和修葺逐渐引起重视,得到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支持,这反映了白沙思想的重要影响及其“真儒”形象逐渐被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千山大安寺罗汉洞现存三甬明代刻石。通过对大安寺罗汉洞刻石的考述,阐述了明朝使臣龚用卿、吴希孟、华察、薛廷宠等人在嘉靖十六年(1537)和嘉靖十八年(1539)出使朝鲜的经历和游历千山的情况,揭示了千山大安寺罗汉洞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蓬峰庙是澳门三大名刹之一,其始建年代在学界众说纷坛。从明末澳门地区佛教发展过程与内地佛教的关系、历代学者对蓬峰庙的研究、蓬峰庙早期既是神佛寺庙又是民众、商贾集聚议事之地等情况分析,蓬峰庙应始建于明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