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慧 《培训与研究》2009,26(7):20-21,100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所拍摄的许多优秀电影享誉海内外。与同时期的导演相比,没有谁能够像张艺谋那样始终关注中国的女性,在他的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人物画廊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女性的本能需求、执着的信念、悲剧性的抗争三方面对这些女性形象作出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张艺谋的电影。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所拍摄的许多优秀电影享誉海内外。与同时期的导演相比,没有谁能够像张艺谋那样始终关注中国的女性,在他的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人物画廊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女性的本能需求、执着的信念、悲剧性的抗争三方面对这些女性形象作出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张艺谋的电影。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题材电影中塑造了理想传统女性、新旧交替中奋争的女性、新时代积极向上的女性及其文人想像的女性形象,这些以女性为主体的影片,反映了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性格特征以及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时代面貌,其中也透视出导演的创作情怀和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中国男性导演也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所以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也形形色色。男性导演采用女性视角阐述作品作为一种较为新奇的文化现象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关于女性视角的对比,阐述了男导演采用女性视角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伟 《文教资料》2011,(24):101-102
导演李玉在其电影作品中,表现了对女性群体的深度关注,用深度和智慧呈现出独特的气质。本文对其作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的作品.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的两种译本中,通过比较他们对男女形象的不同译法,可以揭示出女性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中国影坛上有许多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的男性导演.谢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或勤劳质朴、或温柔善良,往往集东方女性传统美德于一身。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不难发现;这些美好的形象无一不是男权文化的产物,无一不是谢晋以男性的目光,用男性权威话语对女性的一种特殊表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潜藏于谢晋意识深处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观念。因此,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就不可能真正传达出属于女性自己的心灵呼喊和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角度来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而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叙事改编时也大都会渲染环境效果,突出战争的血腥。如以战争电影中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重新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女性灵魂中的家国情怀,将能更深入地探讨电影叙事学中女性人物"灵"与"肉"的冲突或统一。  相似文献   

9.
《简&#183;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的作品。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女性译者祝庆英和男性译者曾凡海、吴江皓的两种译本中,通过比较他们对男女形象的不同译法,可以揭示出女性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她们笔下的男性呈现两极分化,或者是男性英雄,或者是软弱无能,或者是花花公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形象,是因为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渴望和幻想,也折射出女性骨子里还没有摆脱传统意识播撒在她们心中对男性的依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毕飞宇的作品中,男性形象每每被女性形象的光芒所掩盖,给人造成一种不在场或者隐秘的假象.而事实上,男性才是毕飞宇作品真正的主角:在男权社会中,正是男性决定了女性的情感起伏和生死命运,正是男性造就了女性畸形的人性和挣扎的人生.毕飞宇笔下的浓墨重彩的女性描写,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大的映射。毕飞宇的女性叙事文学实质是男权社会的别传。  相似文献   

12.
在以父权制观念为核心的菲勒斯中心文化下,所谓的女性形象只是为纳入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编码而编造的,是男性依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男性叙述话语创造的欲望符号.突围菲勒斯中心文化束缚、抗拒男权视阈下的歪曲想象,表现女性自身的本真状态、真实处境和文化建构所需要的女性形象,只能由女性作家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词与诗相比,更具备几分阴柔气质,这与词中大量的女性形象描写是分不开的。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以男性视角出之,与男性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身写照。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同的,这与男性女性无关,而是封建时代强加给人们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磊 《河南电大》2009,(2):60-61
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她们笔下的男性呈现两极分化,或者是男性英雄,或者是软弱无能.或者是花花公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形象,是因为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渴望和幻想,也折射出女性骨子里还没有摆脱传统意识播撒在她们心中对男性的依赖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用强势的男性叙事,创造出被传统规约了的女性范型:抚慰心灵的母亲,诗意栖身的美丽婉顺的女性,折射着男性灵光的圣女。这些被传统规约了的女性范型,透视出张承志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下的女性观的认同和沿袭。  相似文献   

16.
电影《心迷宫》是我国内地导演忻钰坤的处女作,上映之后荣获多项大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佳片。作为一部乡村题材的影片,《心迷宫》中的女性角色包含了少女、主妇和母亲等多重身份,为观众绘制了一幅乡村女性的众生相。影片通过塑造恋爱时期的少女、步入婚姻的主妇和传统“贤妻良母”式的母亲等三类女性形象,展现了乡村社会中女性生存空间的扭曲与狭小。如何改善农村女性的生存空间和社会氛围,促使两性之间权力与地位的平等,这是电影折射出的问题,对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家庭题材的新生代导演,以细腻的表达和虚实交织的拍摄手法见长。在他的电影里,家庭男性成员的死亡、葬礼或忌日成为故事开端和情节驱动,女性悼亡者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成为导演关注的焦点。电影《幻之光》《步履不停》《海街日记》分别探讨了妻子对亡夫、母亲对亡子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悼念。女性悼亡者不仅承受失去至亲的悲痛,而且在对亡者的记忆和追思中与旧的家庭共同消亡,或者建构出新的家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聊斋》中最为绚丽多彩的是女性人物形象.透过这些女性的容貌、思想、气质和品行,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浸润下,男性话语和心态,阴柔的审美取向和依赖心态,对性爱对象唯美、放纵、自私心态,对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恐惧和憎恨心态.  相似文献   

19.
张晓佳 《文教资料》2008,(14):12-14
现代社会的都市女性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男性视觉下,丈夫对妻子有双重期待,男女地位失衡,女性在婚姻中的过失被扩大,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认知的偏见.王海翎家庭婚姻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代表了都市普通家庭的妻子形象,构建了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还原了"男性凝视"下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出生的女性写作者与其笔下的主人公存在很大的同构关系。本文从写作者的成长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命体验三方面来分析其文本中男性对爱情的独特姿态,男性在此已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成为女性实现其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