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审美经验缺乏的小班幼儿,更要通过多形式的美术欣赏活动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感受力,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小班幼儿处于有意识涂鸦期过渡到意象期,这时他们的观察力和小手肌肉还在不断完善中,因而美术欣赏作  相似文献   

2.
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高欣赏能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渗透审美情感,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3,(A2):168-169
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分析美与欣赏美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观念,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要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生出感受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的热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领悟美的能力,从而生出崇尚美、追求美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琳 《教师》2010,(28):40-40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琳 《教师》2010,(25)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7.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提高他们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开展有效、正确的针对性教学,激起小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和热情;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更要从课本中走出来,走入生活,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提高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美术欣赏课堂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1情境激趣,感受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对具体实物较感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录像,幻灯、故事、游戏、音乐等手法活跃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1情境激趣,感受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对具体实物较感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录像,幻灯、故事、游戏、音乐等手法活跃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在美术课...  相似文献   

9.
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文学欣赏的手法,创造审美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将美育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大纲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落实好美育,是贯彻大纲精神,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下面以省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会飞的花朵》一课为例,谈谈在美术教学中落实美育要抓好的三个环节。一、启发学生感受美感受美是指人们凭借感觉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感受美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学生感…  相似文献   

11.
手工工节被安排在初中劳技学科中。教学目的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实现学生技能的捍高。作为工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然美、形式美、形象美、艺术美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一、用实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审美能力之一。手工工艺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其审美作用是培养人们一双懂得美的眼睛,能欣赏各时代艺术的美,各种形式风格的美……艺术品的审美教育,是以物感人的,是以自身的色彩美、结构美、形象美的因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人形成美的感觉,加深对美的认识。“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之美,感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学是学校美育的主课堂,它既要给学生传授美术基础技能,又要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美的熏陶中萌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灵感.笔者就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4.
闫伟伦 《新课程研究》2010,(2):167-167,183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美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美术教育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欣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美术欣赏课是把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在小学中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表现美。  相似文献   

19.
杜颖珍 《宁夏教育》2002,(10):41-41,46
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踺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类课业中的。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是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教育并不仅仅在于简单地传授绘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艺术学习,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并从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