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辉 《文教资料》2012,(17):6-7
平淡之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美学理想。"平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理论上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苏轼对"平淡"内涵的深刻阐释。苏轼阐述了"平淡"的审美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从而使平淡诗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平淡诗美的审美张力表现为"平淡"而"有味"、"似淡而实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出现得很晚。“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纵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白居易作为开宋诗门户的一位中唐诗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崇尚平淡的诗风,而且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平淡审美理想风格的追求,对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在宋代的最终确立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白居易在观念意识上推崇平淡诗风可从他对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位诗人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张欣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45-149
平淡美是宋代的主流艺术审美思想,是宋人自觉追求的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理想风格。宋人在文、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态度上,都使平淡在美学境界追求上有了突出的表现,同时又都具有了统一的内涵,体现了整个时代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毛艺 《中国教师》2013,(Z1):197-197
"美"从美学方面看,人类车轮轨迹就是在不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它是一切艺术文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时间倒退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札,成于乐"[1]的著名美育理论。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更是规划了一幅学校美育蓝图:开设美育课程,进行审美教育。[2]文章语言之美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发展,现今,我们的教育更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一位对语言有理论的自觉追求,并用作品践行的作家。其"融奇崛于平淡"[1]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散文风格就是"平淡"而"有味"。这两种风格看似互不相融,却没有在汪曾祺的笔下互相消解,而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笔者选取《昆明的雨》一文,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剖析作品内蕴的主观与客观、当下与过去、含蓄与深情种种矛盾,揭示文章平淡叙述中的文本张力,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9-81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七幕印度古典梵剧《沙恭达罗》,是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迦梨陀娑按照美的规律、美的理想,为我们建造的一座东方艺术殿堂。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千古名剧,其独具魅力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已经成为人类审美创造的典范,时隔千年仍熠熠生辉,编织着艺术美的永恒光环。  相似文献   

7.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可见美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初中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段,是一个从认知世界走出来,而走向人生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理解的重要时期。而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也应看到初中语文中的语言美,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初中语文中的语文美,帮助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用凸函数法证明不等式" ,1995年文[1 ]就说"有循环论证之嫌" ,后文[2 ]又说"是一个逻辑循环" .但据说此法"会起到简捷明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 ,"巧用构造和运用凸函数性质 ,可以把难题简单化,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美和成功感""凸函数可能成为考查函数各种性质的载体而成为(高考)新热点"[4 ] ,凸函数法是证明一类不等式的"一般解法"[5 ] .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12.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一次校长培训班讲话时说:"高中生的审美意识具有‘朦胧性’,需要教育去启蒙;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起步性’,需要教育去提升;高中生的审美需要具有‘相对高级性’,需要教育去润泽。"[1]胡厅长强调的是要营造"崇美尚美"的美好环境,而这种"崇美尚美"教育环境的营造,美术教师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启蒙""提升""润泽"这三个动词,既包含着审美教育内容,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奥斯丁,有的学者就认为法律命令说对现代立法机关的职权来说,是十分荒谬的。因为"依照法律命令说,就应该认为立法者是在命令,限制和威胁自己。"[1]还认为"命令说不能解释使合法更替成为可能的法律的存在。"[2]甚至认为"授权规则不是一种以制裁为后盾的命令。"[3]这些都是中国法学界很流行、很权威的对奥斯丁的批判。而这些批判就是所谓的"奥斯丁的理论缺陷"。在真正接触并认真的阅读了奥斯丁的《法理学的范围》这本著作以后,我认为奥斯丁的理论对那时的英国不但是正确的甚至也是必要的。本文尝试论证奥斯丁命令说在当时的合理性以及今天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其咏物词极具特色.本文认为,稼轩以咏物词为"陶写之具",以"气"使物,不同于宋代咏物词审美理想;基于这一审美理想,稼轩咏物词取"俯瞰式"创作姿态,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并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宋初有着广泛的影响,追风贾岛的诗人不仅人数众多,诗歌风格也一脉相承,其诗风中的清之风韵及其对后学诗人的影响对确立宋代诗歌的新的美学范式有较大意义,其诗歌的审美追求从清奇僻苦演绎至宋初晚唐体的平淡幽远,为后来宋诗发展成为以平淡自然为诗美极致的审美趣味奠定了基础。所以考察贾岛诗歌的清之风韵及其在晚唐、五代、宋初的回响对于我们研究唐代、宋代诗风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清启蒙美学重要范畴的"趣",其理论内涵正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在明清启蒙美学思想家的视野中,"趣"是主体的审美理想,是对审美主体人格精神的要求,是文本内在的审美属性,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美学及其审美意识的发展,是在人类全部能动性实现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氛围中进行的.美学研究的基点虽在美学本身,但离开了一个时代物质的、精神气候的特点——审美创造活动的时空,来考察该时代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历史特点,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宋代的审美核心范畴是"平淡"的话,那么明代则是"尚清"之美.明代,是我国古代整个文化、学术的回顾发展总结期."清"之审美范畴也不例外,在经历了形成、拓展、上升、成熟等一系列发展和衍变之后,"尚清"的审美趣味已经成为明代士大夫阶层的自觉而普遍的追求,从而对这一审美范畴的把握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道安与儒家     
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两位高僧大德。巨赞法师说:"在我国佛教史上,除了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以外,对于我国佛教贡献最大的,恐怕要算东晋世代的道安法师了。"[1]147"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净慧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师,分别是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