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慷 《编辑之友》1997,(6):6-10
一年出10万种图书,为什么还摆不满一些基层书店的书架?有举世无双的全国大一统图书发行网络,为什么还是有人呼吁出书难、买书难?“阶段性转移”已经提出了几年,为什么出版体制改革却难见大的进展?从1985年就开始把出版业推向了市场,为什么图书总印数却10年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2.
张蓉 《出版参考》2007,(6X):33-33
根据美国书业研究会(BiSG)的数字,近10多年来,美国出版业收益平稳增长,但销售总量却平平或出现下滑,退货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收益增长与销售量下滑的矛盾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图书的销量为什么会出现下滑呢?  相似文献   

3.
王晓明 《视听界》2008,(2):120-120
继国学热之后,通俗哲学类图书也热销了起来,虽然,占据书店最醒目位置的仍旧是财经类图书。这样的图景颇有象征意味曾经困苦了那么多年的国人,对财富的追求和向往是如此的热烈;却又在疲于奔命之余,拷问自己的内心,这样执着,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图书漂流”为何漂去漂不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出版参考》2006,(4X):11-11
“图书漂流”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也很时尚、浪漫,然而这种时尚的漂流方式在中国还太稚嫩,能真正普及这种漂流方式恐怕就更难了。本刊早在2004年3月上旬刊曾报道过题为“春风文艺社:不担心书‘漂不回来一’”可据记者了解到,春风文艺社的“图书漂流”活动只漂了半年就黄了。今年年初,广西师大社再次推出“图书漂流”活动,不知此次“图书漂流”活动是否真的能让书漂起来?是否真的能黄了又青?记者带着疑惑采访了两家出版社“图书漂流”活动的策划人。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图书编校质量的几点看法姚洪芳当前,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什么目前这个问题显得如此突出?造成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一问题?这里,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目前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可以从编和校两个方面来看。编辑加...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图书的历史非常久远,图书市场流通的历史也很长。在古代,书是雅品,读书是雅行,藏书是雅事,破家藏书更是历来佳话。但是,我们古人似乎对于图书的市场流通并不重视,关于图书方面的知识历代文献有很多记载,而提及图书的市场流通,记载则寥寥无几,且很不系统。甚至直到今天,好象还是如此,研究图书史、出版史、藏书史的论文专著很多,而对于图书的市场流通却视若无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图书的市场流通不重要吗?不是的。本文试图论述一下中国古代图书的市场流通。图书流通有多种形式。有非商业目的的流通,这主要是指图书…  相似文献   

7.
孙佳 《出版参考》2005,(7X):28-28
时下涉足音乐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已达300余家,但这块蛋糕由少数几家出版社所占有,其中人民音乐出社、上海音乐社、湖南文艺社稳居销售前三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于音乐图书出版有其一套不同于其他图书出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出版视野》2005,(1):42-42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9.
马莉 《视听纵横》2010,(2):99-100
打开电视,为什么看到某个主持人就想多停留会看一看节目,有的看到就立马调台?为什么会因一个主持人而追看某个节目,而又因为换了主持人就再也不想看那个节目了?为什么有些主持人说的东西挺有道理却让人不待见?为什么有的主持人很养眼,却很难留住大家的心?  相似文献   

10.
开栏以来,已经吸引作者三三两两的投稿,算是对这个栏目的编辑者有了一点儿鼓励。但是,和诸多同仁聊到栏目文章,却发现并不好约稿:一方面,吃惊地发现很多人已经不怎么读书了;另一方面,也不免会困惑地意识到,越是轻松的书评,越是难写。为什么大家把阅读这种活动搞得这样正襟危坐呢?为什么不能平心论道、提笔成文呢?其实,书评就是和一本书进行一场不大不小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夏青 《新闻采编》2009,(6):41-42
新闻界普遍感到开展舆论监督难,而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一部分的企业报进行舆论监督则难上加难。为什么“莺歌燕舞”、“歌功颂德”一类的报道遍布企业报版面,而“暴露问题”“督促整改”方面的批评报道却凤毛麟角?为什么一些企业报报道的内容尽是浮在面上、泡在会上的东西,缺乏深度文章?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在市场上有的图书备受青睐,而有的图书却屡遭冷落? 为什么一提起“三农”图书,人们就会想起金盾,一提起学术名著,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三联和商务;而有的出版社至今仍是默默无闻? 为什么有的出版社能够由小到大、蒸蒸日上,而有的出版社却江河日下、朝不保夕? 短短数十年,出版社的分化何以如此明显,各自的命运何以有天壤之别?我认为,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顺势而动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现在,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国际竞争日益加  相似文献   

13.
图书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载体,虽然受到各种音像、电子媒体的冲击,但由于它具有普及面广、翻阅方便、携带容易等很多优点,目前仍是读者面最广、最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知识传播工具。然而目前的图书市场并不景气,出版社、书店都在抱怨售书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相似文献   

14.
动态集装箱     
《出版参考》2007,(6X):38-41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难题;法国书商面临困境;为什么英国的图书俱乐部难加入;英国调查公司看好图书的未来;苏格兰国民党新政府会有益出版界;兰登书屋创办Tesco图书俱乐部;W.H.史密斯书店停止养老金计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基层从事行业宣传的同志抱怨,他们的稿件难发,尤其是在较高级别的媒体上难发表,辛辛苦苦地写完稿件后,不但没能发表,而且无法完成领导交办的宣传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杜骏遥 《视听界》2007,(4):96-97
德国人瓦特松说过:“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有关恶与善的命题引起过很多社会学家的争论,德国的社会学家弗朗茨·M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叫《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并且因此而获得1999年德国图书金奖。可见人们对恶的关注以及被恶吸引时的无奈、羞愧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10)
报纸审读漫议(二)文\湖北·梁前刚五、关于审读的内容审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要懂得为什么要审读,更要懂得审什么?怎么样审?这里先谈审什么,即审读内容吧!1988年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审读6个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图书馆的基层工作中兼管读者遗失图书我赔书工作、发现有些读者的赔书,实际上是在“买书”。因为图书并没有遗失,而是读者想占为己有,不原归还了,于是向我们声称:书已遗失,原来赔偿。为什么会出现读者“买书”现象呢?据分析,不外乎有这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嘉 《出版参考》2007,(1S):20-20,16
从《哈佛女孩刘亦婷》起,出版界掀起了成功教育类图书的热潮,《哈佛女孩刘亦婷》自2001年问世以来,发行量近200万册,堪称成功教育类畅销书之王。如今,一本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卓具特色的成功教育新作——《亚裔学生为何出色》即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与读者见面。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花大力气引进和出版这本书?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该书有何特色?该书的市场表现会出色吗?带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广西的出版业在全国出版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图书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虽然广西的总体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只排在20位左右,出版业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最近,广西又提出了优化出版产业结构,加快社办期刊发展,寻求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为此,记者采访了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阳建国。记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你们提出社办期刊是广西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刊工程是加快广西出版产业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措施呢?阳:长期以来,由于图书出版的利润大,只要选题比较好,就能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