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在传统黄梅戏“柔”、“俗”、“嗲”、“杂”等音乐美学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音乐美学特征,如“俗”中透“雅”,不论是从音乐角度、还是表现形态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该剧既继承了传统黄梅戏的美学特征,又满足了新时期审美群体的审美需求。这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来源于《徽州女人》创作团队的艰辛的创作之路,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大胆探索,也为其他剧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瑾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5):119-121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4.
安庆方言叹词在黄梅戏中使用频率极高,它们不但音节结构多变,句法位置灵活,而且艺术功能显著.无论单音节或双音节,无论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句,也无论出现在线性结构的什么位置,安庆方言叹词都能够强化黄梅戏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人物情感表达的力度,凸显人物的身份个性,推进戏曲情节的发展,从而成为黄梅戏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胡莲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将戏曲的抒情魅力和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相结合,既保留并强化了黄梅戏中具有代表性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唱段,又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叙事手段,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人性化表达,成为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黄梅戏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纵观黄梅戏发展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提出了黄梅戏文化传承的思路,即维护相对原生态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群众在文化保护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发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黄图珌是清代戏曲作家,《看山阁闲笔》是他的一本笔记小品.《看山阁闲笔》中"词曲"部分,展现出黄图珌独到的戏曲理论,具有较高的戏曲批评价值.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本色"理论,推崇"词宜化俗";追求"词情",主张情景交融;注重"尾声",善于营造意境;讲究"化工",提倡"用字须活".  相似文献   

8.
赵本山喜剧小品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倍受观众青睐。赵氏小品贯穿于始终的"俗"是其特立独行的灵魂,也是广受欢迎和饱受非议的方面。研究赵本山小品语言中的俗雅文化,结合作品分析赵本山如何完成"以俗为主,雅俗结合"的语言风格,可以发现其雅俗文化重点表现在质俗、超俗、非俗、雅俗等四个方面。这种"俗"的现象不但是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更是赵本山小品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表现。赵本山让雅的艺术"还俗",让高雅扎根土地、紧系群众,架起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欢乐共鸣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雾里青传奇》是近年来黄梅戏舞台上难得的一出优秀剧目,该戏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雾》剧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节奏以及剧中情节推进节奏把握得颇为准确;《雾》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又一个特色,是始终坚持从"事件"出发,抓住"事件"下功夫;《雾》剧在形象塑造上的第三个特色,是剧中人物在情感起伏变化上拿捏的比较准确,人物心里逻辑线和贯串动作线索清楚。  相似文献   

10.
对方文章先生创作的历史传奇黄梅戏<情洒杏花村>从历史、情感、艺术三种视角进行了全面的文化把握与定位审思,认为该剧艺术地再现了杜牧与杏花村的传奇故事,剧本依托本事但又不拘成说,既着重历史原则,又着重艺术原则,既暗含历史真实,又表现情感真实.剧本将杜牧与鹤娘的爱情、杜牧与池州的民情这两种情感交织互渗,透射出了杜牧强烈的民本意识.该剧结构安排精当合理,人物形象塑造独具匠心,情节设计贴切巧妙,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渗透进剧情之中,无疑也增强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辑录了明末诗人刘城的关于安徽贵池傩俗的四首"观傩诗",并对之进行了阐述.结合诗作者刘城有关生平资料的考证,本文作者认为这些诗是明末贵池傩俗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人们接受戏曲文化的感受系统,将戏曲文化景观划分为视觉文化景观和听觉文化景观两类,并以京剧文化景观为参照系,在对比分析黄梅戏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戏曲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以及文化受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牡丹母题伴随着自上而下的赏花活动兴起,引发了皇家、文人、民间三个阶层的广泛兴趣,而三个阶层从社会地位与资源到文化心理和艺术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分野。在对艺术功能的认识上,文人牡丹以"美"为最高标准,而宫廷和民间则更重视其伦理价值;在对艺术之"真"的理解上,宫廷牡丹以"形似"即"物象之真"为最高追求,而文人和民间则更偏爱经由"神似"所折射出的"心灵之真"。从审美范畴上看,文人尚"清",宫廷主"雅",而民间则难以免"俗"。受此影响,皇家以富丽堂皇为美,尚工致,喜华贵;文人以气韵生动为美,好墨色,重机趣;民间以质朴健康为美,偏重彩,祈福佑。  相似文献   

15.
西周都城体系的演变与岐周的圣都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都城体系的角度研究都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古都研究中必须的手段.在都城体系中,有圣都与俗都、主都与陪都等都城关系.西周的都城体系中有三个都城:岐周、宗周、成周.岐周是西周的圣都,宗周是西周的主都,成周是西周的陪都.作为周的"圣都",岐周是国家重要的祭祀中心,它不仅是周族发迹的地方,而且承担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拥有大规模的宗庙建筑,这些远非"俗都"宗周可比.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都城地位也在变化,岐周在西周中晚期逐渐丧失了圣都的政治地位.西周的都城体系和圣都制度对后世各政权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饰演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角色的成功经验和切身体会,论述了演员在进行角色创造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必须在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基调与其微妙变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角色情境的需要,通过对唱腔、眼神、身段、表情等表演方式、技巧上的借鉴、吸收、融合与创造,从而创造出性格丰富生动活泼的舞台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8.
碑刻铭文中多见"悬米"一词,或释为"悬水",即"瀑布",这是错误的。"悬米"之"米",实为""的俗写省讹,"悬渊",即"玄渊",碑铭中也多写作"玄源"。  相似文献   

19.
微山湖端鼓腔是一种蕴涵歌、舞、乐、戏、曲线、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的渔民艺术。它的传艺是口传心受,源起何时何地难以考证;它的发生、发展、变化,莫不与当地的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是微山湖渔俗的自然孳遗和生命崇拜的情感渲泄。这一艺术样式在几百年发展历史中,杂揉进歌、舞、乐、杂技多种艺术成分,在长期的融汇磨合中复合浑成,而且于具体演出中能因陋就简,随势而变,显示出这一渔乡俗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存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史或道学先生都指责明中叶以后"乱了套",其实正是文化繁荣、传播兴盛的表现,尽管没有崭新的传播工具和机能的出现,但还是有了新现象,在雅文化圈子、俗文化圈子都有了可喜的交叉,从而嫁接出一些新品种,两大文化的交叉"感染"更是硕果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