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提升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高职学生能力特点,探索实施"双元三层"的"1+3+N"技能竞赛模式,以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推进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就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职场打磨"的基本方向和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校企融合,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3.
结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实行基于跨年级专业学习梯队的“专业导师制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学生梯队组成、专业导师构成及功能、实施阶段和实践任务,分析了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认识、技能培养,融合专业导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试点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1+1+1专业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高职院校建立"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专业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平台,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经过三年实证研究,该模式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提出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其包括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选拨一流学生;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培养一流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以"专业竞赛"为平台培养一流人才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企业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相应出台了"1+X"证书制度,指导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准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贯彻实施"1+X"证书制度,顺应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校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是高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尝...  相似文献   

7.
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探讨新时期下高职学生管理方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话题。本文对高职学生实行大一"班级导师"单轨制,大二"专业导师+学生管理委员会"双轨制,大三"企业技能导师+学生管理委员会"成才双轨制的"一二二"轨道制学生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就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职场打磨”的基本方向和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校企融合,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9.
1+X证书制度为高职人才培养设立了目标、提供了标准。为了有效推进"1"和"X"的有效衔接,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借助OBE能力分析框架,用可测量和可评价的学生学习成果取代传统的难以操作的目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际情况,采用"多证融合"的设计思路,将"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大数据应用技术(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紧密对接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1+X证书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多方向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满足区域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给予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分析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阐释“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相关概念,针对此模式现状提出阶段性的实施方案,提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嘉兴学院以BIM技术应用为主线,重构土建类BIM技术人才培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将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个性化培养项目和职业技能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师和学生两支"BIM+专业"团队;创建实践教育平台;与建筑企业合作,探索企业工程师、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真实工程项目;探索实施"1+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其实践成果为同行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以赛训结合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和竞赛现状基础上,介绍剖析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大学生技能竞赛为背景,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将技能竞赛项目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在明确高职院校实施"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制订人才培养规划,进而探究高职院校"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班导生"制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其中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积极的、特殊的教育管理辅助作用.专业导师角色定位为专业辅导者、技能指导者和就业创业引导者.  相似文献   

15.
实施1+X证书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关键举措。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后,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如何实施1+X证书制度,如何适应市场新变化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通过构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1+X证书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完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围绕室内设计工作任务强化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加强室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保障。多管齐下,有助于提高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好就业"的无人机专业学生,拥有"工学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推进"1+X"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契机,结合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从实训室建设理念及目标、实训室建设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文章分析课证融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要求,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政府部门做好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学校建立并完善“1+X”证书制度培训评价体系、校企结合打造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并行体系是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4+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学生经过4年在校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后,最后1年在企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使所学知识在实际岗位中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实现学生与企业职工的"零距离对接".推进高职"4+1"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二要发挥企业的技能教育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背景下,以省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为依托,以培养技术技能为重点,根据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教学特点,采用离线操作与现场编程相结合、“X”技能培训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企业教师和专业教师(双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技能点,构建“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课程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分析该方向现行的课程设置,提出"以岗设课、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的教学模式。按照"室内装饰设计"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各类"实战式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将"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企业中的岗位对接,实现学生在准备竞赛的同时深刻理解和熟悉相关工作内容;竞赛成绩与实战式课程的考试成绩相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学技能、比能力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