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学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应该看到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存在着与法治现代化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法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法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开近代中国中西法律横向比较的先河,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沿革得失的认真考察,通过与西方法律的综合比较,得出中西法律可以互补的真知灼见,他在主持清末修律时“会通中西”,翻译和引进西方的部门法学,主张效法西方的法治,改良清朝的司法制度,使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沈家本都不愧是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的刑罚公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博古通今、连贯中西的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的认识出发,主持拟定了《大清新刑律》,瓦解了延续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导入了以“公正”为灵魂的先进的刑罚思想。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级法律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国加入WTO给法学教育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时也使法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应对WTO,中国的法学教育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确立素质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比较法学作为法学之一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中国近代就兴极一时。先有沈家本、伍廷芳、梁启超等比较法之先行者,后有吴经熊、王世杰、钱端升、李祖荫等后继者。《比较宪法》、《比较民法》及东吴法律学院的《中国法学杂志》,现在仍是我们研究比较法的重要参考。当20世纪80年代,比较法学在我国再度兴起时,大量的国外比较法学专著被译介过来,  相似文献   

10.
从法学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现状视角,指出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特色之时代性需求以及与对实践教学需求都差距甚大的问题,提出创新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本科教育理念,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凸显法学本科教育的与时俱进特点,探索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可行之路.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坚持与司法实践相统一,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新型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法学人才的质量,本研究为中国法制史构建了线下线上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设置了国际法教育,开启了近代法学教育之路。从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西学,法学教育全面兴起,到20世纪初晚清新政期间,借助修律活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从深度和广度均取得飞跃发展。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肇兴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自救图存抵御外侮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一方面培养了大批新式法律人才,促进中国近代法学的产生;另一方面,因缺乏本土性,移植色彩浓厚,又带来诸多弊端。反思中国近代法学教育有助于当代法学教育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什么被视为中国法学教育领域的质量革命?对此,学界的解读往往因为集中一两条具体改革措施而陷入偏颇。本文认为,"卓法计划2.0"不仅仅是"卓法计划1.0"的简单加强,更是对于法学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刻回应,是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一次"质量革命"。贯穿始终者是法学教育理念的具体延伸,本文将这些理念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质理念、指导理念和实操理念。本质理念决定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根本属性,指导理念决定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而实操理念则决定了"卓法计划2.0"的具体改革举措。只有当我们清晰认识到这些理念层次之后,未来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才会迈向正规,走向应然道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双语法学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省民族双语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应着力解决好民族双语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践渠道,以及生源、教材等问题,使民族双语法学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建设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浙江湖州人,清光绪年间任法部侍郎、大理院正卿等职。他认为历朝历代之凌迟酷刑既不人道,又难以收效。于是,除修订立法外,他大胆主张法制改革。1905年3月,他上奏了永废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迫使清廷顺应潮流,下谕宣布将凌迟等重刑逐出清律条文,“死罪至斩决为止”。由此,沈家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的“法学泰斗”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对立,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当前高校法学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沿袭"师本主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低下、主体意识发育不好等诸多问题,解决之道归结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而师本教育这种先进的理念正是高校法学教育所迫切需要和必须坚持的。高校法学真正实现生本教育,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和不断提高法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法律职业化趋势冲击下,中国传统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突出表现为大众的法学教育无法应对职业的司法考试。通过对中国目前法学教育困境的分析,以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融合为目标,对法学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知教学方式进行重新的定位,以期在法学教育中构建素质教育和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三对主要矛盾,即精英教育的培养理念与实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法学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供过于求的现象与供不应求的实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转变法学教育理念,调整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法学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量合格的法律职业人员,但目前却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废止法学高职高专教育,建立法学高职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