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采访现场,经常可以听到通讯员和一些年青记者这样诉苦:"搜集的材料真不少,就是理不出头绪来,不知从何着笔."而在报社编辑部里,却又经常可以听到编辑对一部分稿件的评价:"写得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两种议论,共同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3.
不久之前,我们在天津大学进行了一次现场编报.通过这次工作,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现场编报是多快好省地进行采访和编辑工作的好办法之一.现场编报有"四快"、"三好"、"五满意"的好处."四快"是:了解全面情况多而快,确定报道主题准而快,组织稿件多而快,编辑过程简(单)而快."三好":一是开门办报,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结合,广泛联系群众;二是采访、研究、编辑三者同时并举,做好工作又提高记者水平;三是记者扎根,迅速建立工作基地.什么是"五满意"呢?(1)学校党委领导和帮助我们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本身工作情况和研究问题的过程.结果是既做了宣传,  相似文献   

4.
承认压力坦然面对 做记者,做编辑,如果说没有压力,那多半是假话. 我在中央级报社工作,既做周刊编辑,又做记者.单位也搞绩效考核,说起压力,大致来自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甸甸 《图书馆界》1998,(3):20-21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会增加做大问题的成功机会.几十年下来,我觉得费米的话很对.一个人成天想大问题,弄不好会发神经病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底气     
有同志问我:"你一直在为编辑说话,到底编辑好不好当?"我说:"编辑好当,也难当.如果仅满足于做一个'上靠作者,下靠校对'的'二传手',编辑的确'好当';如果要做一个底气足、有作为的编辑,就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吗? 看过一个关于记者的专访,对其中的一段话一直记忆深刻,那个记者在谈到自己职业规划时说:"我已经过了30,感觉自己可能要被淘汰了.现在很多媒体招聘时只要30岁以下的,我活得很恐惧."说这话的记者叫王克勤,他因为揭露兰州证券黑幕被迫离开家乡,漂在北京.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者还存在出路问题?以前倒不太听人说.只知道做编辑记者衣食无忧且很风光.这个问题的产生,我想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闻悟道     
王维作诗:"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道,事物之行径.万事万物皆有道,新闻写作亦如此.我做了十七八年新闻工作,由记者到编辑再到总编,一直在摸索新闻采写之基本方法,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太成功的时候.在整理过去的新闻作品时,信笔写下了一些感言,也算是悟"道"吧.  相似文献   

11.
韩进如今是北京一家正规媒体的记者,这次在北京奥运会顺义区比赛的报道中,因表现出色而受到了所在报社的表彰.提起做记者的过程,他说: "走到今天我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12.
最初的锻炼     
在我刚做记者工作不久,曾经碰到过两件事,至今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从这两件事中,我获得了记者工作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锻炼,对我此后的采访生涯,影响极大.那是在一九四六年底到一九四七年春夏,我在新华社盐阜分社工作."盐阜"是盐城、阜宁的简称,盐阜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老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苏皖边区的一个分区,又称五分区.当时解放战争已开始近半年.我军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在消灭了蒋军大批有生力量后,主力部队主动撤至山东.苏北全境虽已沦为敌后,城市与主要交通线均为蒋军  相似文献   

13.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14.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5.
冷静的促进派 1958年10月25日上午,毛主席秘书通知我,说毛主席要找我和田家英谈话。我原以为,大概是谈发表毛主席的《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因为两周前毛主席要我和田家英把《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的毛主席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加以补充(主要是增加1957年和1958年的言论),并用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个按语,在报上发表。加以过去几个月中,从8月下旬炮打金门、马祖开始,毛主席十分注意国际问题,所以我想大概是谈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说:"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梳理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可以说受到伤害的人无一得到公平和正义,甚至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刘万永一人,最近几年,这种无力感弥漫在众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群落中.有记者曾沮丧地说,以前是"不怕上告,就怕上报",现在是"上报上告,统统无效".如果说以前做监督性报道难在发表前受种种因素干扰,现在,报道发表前的干扰变本加厉,但报道后的冲击力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编辑"这个词作动词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资料和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说明,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其劳动对象是别人创作的作品;编辑所做的工作是为别人的作品"补漏拾遗、锦上添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作嫁".尽管,近年来"策划"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事后把关"转到前期介入,成为选题策划的主动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为人作嫁"的角色定位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夏林的开场白说得很坦诚:"我得的是韬奋奖,这是奖给编辑的荣誉,但编辑要想发挥作用,就离不开记者,离不开他的工作团队,所以我总觉得编辑奖就是工作团队奖,是对新华社采编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职业精神的勉励,这倒不是谦辞,我不过是代表大家把奖领回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中秋节前,我总要去看望一次恩师于冠西.去年9月中旬,我到浙医一院看望他,他在床前和我谈起了家常,其中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竟成了我跟他相识51年来,他对我的最后教诲.他说:"当一个记者不难,做个好记者却不容易,要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好(人)记者就更加难了.徐永辉,你事业心很强,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经过党组织多年的教育,成为群众所熟悉的记者,凭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当我在床前聆听他这段教诲时,心中十分明白,恩师不仅是在鼓励我,而是要我更加珍惜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要我坚持做一辈子好人,当好记者,心中要装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作嫁"与"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者,"作嫁"也,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人们以此称誉编辑,不少编辑也以此自况."为人作嫁何时休,见伊风光酸溜溜."内心如此感喟的编辑倘若有,想必也极少.多数编辑还是以"为人作嫁"为职志,奉之为荣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