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如司马迁。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胆提出"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审慎思考天人关系,再次论证"天人相分",强调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马迁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3.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引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发展过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各有其可取和缺陷处,而"天人和谐"自然观取二者之长,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正司马迁信不信天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涉及司马迁的天命观,教学《六国年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文章,会多次遇到这一问题。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又不存在"信"或"不信"这样的简单化结论,这个问题就有作简要讨论的必要。司马迁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8.
六朝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尚"形似"现象。张协开启了这一与"神似"相对应的描写倾向,至刘宋元嘉而成风气。这一诗风的出现与赋的影响有关,更与阴阳五行学之"天人感应"、玄学之"言意之辨"理论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周易>有关理论,阐释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天人合中"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作家都在从西方的创作中吸取经验,从而形成了文学创作上的统一的"西方模式".而贾平凹却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他把文学创作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中,借鉴并且运用了古人的"意象"和"天人感应"学说,从而在现代的文坛"独树一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天人交感的宇宙观、注重道德的人生哲学、患事宁人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古代"无讼"观的主要哲学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遗传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审美理想的终极目标;"天人以和"是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意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形而上典型表征就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而"和"的世俗化与现实化表现就是与"礼"并行.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就探求治道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天人”、“古今”两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著《春秋》以道义的传统,通过撰史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满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各种政治理论,并与历史上寻求治道者相区别.泛出自己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14.
荀子从人出发,把天当作人理解自身的对象性存在物和超越自身的中介物,形成了以分为前提,以合为归宿的天人哲学,既肯定天人相分,主张天和人在各自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又主张天人合一,认为礼义道德的超越性使天人之间建立了形而上的联系,饱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天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姚娟 《现代语文》2012,(7):159-160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载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即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和“祸善福淫”的天人感应观,既与主流的“福善祸淫”的天人感应观不同,又与传统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独树一帜,并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人的“爱智”,中国古人的“求道”,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关系的学说这一本质内涵。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前者是以宇宙论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后者则是以人类学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它们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加以借鉴的重要的哲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天人之学,即科学的世界观理论。它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人与世界的能动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