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家伦理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概而言之,儒家伦理的大致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的言行规范体系.儒家伦理思想及其操作程式始终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作为关注焦点,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和体系.其中,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这与实践、时代和价值观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其糟粕部分,我们要予以摈弃;对于其精华部分,我们要予以时代化,加以合理的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其伦理道德观长期以来都是整个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儒家的伦理价值获得合理性有其内在原因.从整体来看,伦理规范的构建以价值的确认为其逻辑前提,儒家价值的源泉不仅指向的是终极存在,更多的是指向人自身.其价值内涵不仅体现为内在的道德价值,更外化为对群体的社会价值.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德性与礼制的内外作用之下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4.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莎 《文教资料》2012,(23):89-91
本文分析了儒家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强调礼乐一体,探讨了儒家的音乐伦理思想、等级名分的音乐伦理思想、辅助礼制规范和协调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制规定,礼制在器物中以物化的形态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器物反作用于礼制,对礼制具有强化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无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藏礼于器”思想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构建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然能够对当今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由国际儒学联合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于2005年11月在四川宜宾学院隆重召开。海内外学者就儒家伦理的历史命题及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儒家伦理的基本德目在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历代儒者对儒家伦理的阐发及其道德智慧的开发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元典儒学、董仲舒儒学和宋明儒学在发展流变中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剖析,阐明儒家伦理实际是一个多元的理论结构、儒家伦理从未被“用世”至被“用世”,其结构中五个层面在性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在动态中发生变化,儒家伦理的理论形态逐渐完备,元典儒学的真精神却被扭曲、变异,导致精华与糟粕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洞悉它的理论结构便于辨明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进而可以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确立某一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概念,儒家伦理则是打在文化上的一个民族的烙印。本文式图对企业文化实质和儒家伦理精髓的同质性作为切入点,从儒家伦理本身可塑和企业的人格化特征两方面,说明儒家伦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进行时代性依附的可能性。并具体地把儒这伦理的“仁、义、礼、智、信”应用到企业价值观的树立,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建设中,说明时代性与民族性达到有机的完善结合的现实性,从而为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企业  相似文献   

11.
Given the fact that ecological issues are global and the fact that a large part of humanity is rooted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t is pertinent to ask 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t from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both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while Confucian ethics cannot, strictly speaking, be said to contain an environmental ethic, its main concepts and ideas do constitute a different level of thinking capable of being exploited as resource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f not for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olve a dispute in the environmental debate in the West. In particular, I argue that Confucianism is committed to the idea that the environment has a value that, while in a sense connected with humans, is independent of humans. I show that Confucian virtues such as humanity, commitment to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so on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儒家“五常”,指“仁”、“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礼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信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的近代知识分子虽然树立了“尚富强”的新价值观。但是“纲常礼仪”等传统的伦理思想还时时影响着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尚富强”的价值观是在“经世致用”传统精神的支配下,为救亡图存而提出来的:外国侵略也强化了传统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富强观念的救亡目的仍与传统的政治结构紧密连接在一起;从深层的文化心理方面说.他们也需要传统精神文化的依托。然而这种影响却阻碍了新价值观的继续发展,使它难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他们后来所提出的“中体西用”的理论模式就是基于这种矛盾思想所建立起来的.因而是不完整和脆弱的。同时也弱化了它对现实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7.
重建道德伦理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急迫任务,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德体系呼唤伦理道德从家庭走向社会,孝道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绝对价值,具有信仰的功能。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开启人性的钥匙,家庭伦理的核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以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19.
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为统治者构建了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天道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依据,从天之仁的观念引发德政思想,从而以德主刑辅理论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强调社会教化的关键作用,同时注重刑罚的辅助功能,以春秋决狱的方式将儒家伦理内化为自觉的司法实践,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社会控制网络。理想国中的君王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典型,以身作则,臣民则应当服从教化,严守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董仲舒所构建的中国封建社会理想王国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做人标准,适用于任何社会。五常理论既具有深厚的形而上基础,又有一套具体的实践步骤。五常的实践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我做起,革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小我,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