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勇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2-74,81
在唐代边战频仍的背景下,许多诗人为建功立业远离家乡奔赴边塞,思乡怀亲成为边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边塞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借思乡之情衬托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揭示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以及表达对战争的认识等等,从而将思乡怀亲主题与边塞主题完美结合,不仅赋予传统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也增强了边塞诗的审美内涵,使边塞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2.
思乡是个体迁移出并远离正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后唤起一种消极情绪。文章编制大学生思乡问卷,确定大学生思乡概念的基本结构,并验证大学生思乡问卷的实证效度。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与编写测验题目,选取大学生样本施测后,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大学生思乡的因素结构。结果表明,大学生思乡的结构主要包括情境思乡、思乡情绪体验和思乡对象等三个因素,与以往思乡结构研究中的重安置过程、情绪体验过程和对象分离过程相对应。大学生思乡得分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两个效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思乡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女生思乡水平高于男生,省外大学生思乡水平更高,本研究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实证效度。  相似文献   

3.
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游子的思乡愁绪从古至今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历来都是人们赋诗吟哦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别半个多世纪,两岸同胞虽然一水之隔,却只能隔海相望,台湾同胞那思乡的情感随着时代的久远愈来愈浓,这种浓浓的思乡情绪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其中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同题诗《乡愁》便是这种文学作品中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飘流异乡,因而写了不少思乡的诗词。透过他的大量的思乡诗词,可以看到他苦中作乐、以老庄哲理来对待处理人生的荣辱成败、进退得失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5.
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是潜意识的。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一思乡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思乡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之一。这些思乡诗按内容可分为旅愁归思、迁谪思乡、戍卒怀乡等几类,虽然有差别,但在诗中传递的思乡的情感是一致的,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本文以一些唐代思乡诗歌为例来探讨鉴赏这类诗歌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一、思乡诗常见意象  相似文献   

7.
建安诗人首次将乐音意象与思乡主题结合起来,乐音是怀乡的催发剂。听觉意象常以乐器象征,还泛化到禽鸣鸟语、滴雨、鹃啼、雁鸣等意象。为此乐音本身的审美能量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味。闻音思乡的情感力量,还泛化、织入到小说戏曲中。作为视听并具的意象话语,乐音音响是音乐与文学、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间互动关系的体现。思乡主题对此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小组学习,紧扣“还”字,披入情,体会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9.
月亮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多少年来,给人们带来多彩多姿的幻想、憧憬和各种情感,例如借月思乡就是。自古至今,人们总是以月为载体,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李白思乡,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在安史之乱流亡颠沛之时,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向,化客观事物为意象。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逊等等。把握住意象,是读懂全诗,准确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请看“帆”意象。  相似文献   

11.
柳庆云 《学语文》2006,(6):39-40
微型小说《回家》是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文章。可它妙就妙在表达思乡情绪的手段上。他没有直抒胸臆,大叹对家乡之思念;他没有大谈对家乡之热爱;他也没有沉醉在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中:他更没有找个人攀谈以解思乡之苦。他采用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法,寄钱给了他的友人.让友人帮他回家乡,沿着自己回家的路线走一遍,问候一遍自己想要问候的人,甚至闻一闻存留在记忆中的家乡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三篇现代著名女作家创作的名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恋、热爱之情.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还要感悟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什么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泪珠和珍珠》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哲理散文。人教版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上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思乡怀人”,有关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在“思乡怀人”上似乎有些欠妥,下面陈述愚见,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代酒文化中的宋代女性文学思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酒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对象。但是宋代女性文学沉淀于酒文化中的思乡主题却与男性主流文学不尽相同,它虽然缺乏男性文学广阔的时空境界和独立自由的抒情主体,却在有限的审美时空里抒发了古代女性历经战乱、异域飘零的情感体验,真实叙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遭遇中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 春夜,一弯新月如银钩镶嵌在湛蓝的天幕上,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愫。那柔婉的低吟、深沉的思念,和皎洁的月光一起,编织成一首思乡奏鸣曲。  相似文献   

16.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背起书包出门,身后总要传来母亲的叮嘱:“路上小心,早点回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行走的路途不断遥远,人生的坐标逐渐远离家乡,而母亲的这个习惯却从未改变。时间久了,收到的问候与祝福也就多了起来,形式更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但母亲的话始终让我牢记,它在我内心积聚的感受也日益深厚、温暖。这感受大概是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天然的情感寄托,也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原始动力。“思乡”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结,“思乡”更契合了海外学子们独有的漂泊感和游子情怀。独在异乡的岁月,他们很可能已将故乡广袤的…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余光中作品的最基本主题,其原因在于海峡两岸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和台湾文学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在于余光中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其作品中的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在余光中笔下,乡愁不仅是家愁,更是国恨国愁,其思乡情结实质上是一种大陆情绪、中国情绪。  相似文献   

18.
听听那冷雨。 听的,是那眷念之情,思乡之怀。 听的,是那前尘隔海,时光不再。  相似文献   

19.
隐匿的乡思     
赵冬俊 《湖南教育》2007,(11):17-17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短短四句,只二十字,就将思乡人的“一种儿童式的天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故乡的旧友燃起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他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以至手足无措得不知如何“招呼”同乡旧友!“应知故乡事”,几近“正确的废话”。但正是这“笨拙”的开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为主线展开,探析了艺术歌曲自传入中国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贯穿的思乡主题,并把20世纪初至二十年代与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思乡主题的中国艺术歌曲中所表达思乡之情的表现手法、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