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对生活的情绪反应和认知评价,其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主要成分。依据主观幸福感的多维结构概念,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比较了主观幸福感的三成分结构,即三独立成分模型、层次构念模型、因果系统模型和成分合成模型。用470名被试的横向数据分析主观幸福感三成分的关联性和独立性以及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三独立成分模型和成分合成模型不能充分地解释主观幸福感三成分结构概念;层次构念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主观幸福感三成分结构概念;因果系统模型也能较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三成分结构概念,且可以在横向研究中用以预测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的每一种结构模型各有优劣,对结果也有着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学习过程是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情感与认知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并行不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大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在富于情感的状态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对中学语文开展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因此,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始末。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情感教育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是把这些因素孤立来考察的,但将人格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调节——缓和模型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快乐平衡)的影响是泛文化的,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调节着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幸福感作为个体最求的终极目标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关注。情感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同时也是幸福感认知判断的信息来源。要推进情感幸福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为其奠定坚实的测量基础。本研究对情感幸福感测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2个方面”,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是指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消极情感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7.
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反映,是心理健康的实现标准之一。幸福感的培养与评价,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幸福感分为三个成分,分别是快乐感、利他行为和专注度,基于这一理论,我校把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定位在对学生快乐情绪、利他行为和专注度的培养上,我们也相应地提出各种举措来为学生的快乐情感  相似文献   

8.
《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又称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最后一个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要求,比前面两个目标的要求更高。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目标的挑战和突破,体现了重过程重体验的思路。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着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这个教学目标和前两个不一样,它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统一地衡量和考察学生的情感究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这一概念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幸福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澳大利亚数学教育专家克拉克森等人提出了“数学幸福感”的概念,认为“数学幸福感是学习者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和认知,以及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或情绪”[1]。它从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始,随着学习者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展、学习体验的不断丰富,最终发展为学习者的一种数学学习品质。可见,数学幸福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个体形成的数学学习经验与能力的一种价值标准,其本质是个体对数学学习稳定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认知评价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从情感体验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从形式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财富、人格、文化和年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格理论、比较理论、目标理论、适应平衡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作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情感评估模式和认知评估模式成为主观幸福感测评的两种基本取向。当前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领域分布不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倾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融合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Regulatory aspects of development can best be understood by research that conceptualizes 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regulatory processes may be the same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rder cognitive processes. Thus, from a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emotion and cognition are dynamically linked and work together to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execute act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authors' recent efforts at integrat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by focusing on the methodological criteria outlined by Cole, Martin, and Dennis (this issue), and it discusses the idea that emotion and cognition are an intricately bound developmental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与认知是统一的,二者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互作用机制和发生学机制,因此有必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两面或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对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心理治疗、教育、管理等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依据已有研究和情绪与认知整合的需要,今后的研究既要进一步探明情绪与认知的整合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也要从其发生学机制、进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互动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相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启动、调节、强化、信号、发展、感染、创新等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14.
郭琳  郭筠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133-134
通过对审美情感、审美意识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结合歌唱艺术的特点,将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协调与统一起来,揭示了声乐艺术中主观“多维化”的认知方式和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Identity learning: the cor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han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offer an additional perspect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processes by clarif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dentity learning. Today’s innovations require change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dentity learning involves a relation between social‐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new meanings and individual, emotional sense‐making of new experiences.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sks for a stro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schools provide these stro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bout schools as contexts for teacher learning and change. It will become clear that the emotional side of the change process has been overlooked. A model for identity learning is presented, involving both meaning‐giving and sense‐making. Building on this model, it is discussed how school leaders can build strategies for the identity learning of teachers.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认同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可与偏爱,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多方面影响,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需要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指导.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认知方式的差异、外部行为迥异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情感依附较少等方面的困境,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在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民族认同干预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出发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干预模式,并分析实现这一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0年发展历程中,幸福感概念模型经历了情感模型、认知模型、主观幸福感模型、心理幸福感模型、整合模型五个发展阶段,勾画出幸福感的概念与研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权威认知主要是指对权威关系的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目前对权威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及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权威关系的认知研究集中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上;影响儿童权威认知的因素主要有权威特征认知、命令类型、社会情境、问题发生领域、文化因素和儿童的人格特点等。  相似文献   

19.
学习的认知——情感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一定的情境下,综合考虑学习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代表着学习研究的新进展。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传统的学习研究开始考虑情感对认知的指导和动力作用,重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外部的行为与内部的认知过程相结合,内部的认知过程与内部的情感导向相结合。学习研究进入到一个从外到内,内部更加细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情绪和认知是信息加工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认知及行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极性的情绪会对信息加工起到干扰或者促进作用,情绪的变化可能影响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可能对行为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注意是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注意对认知和行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并有效收集了70份数据,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启动状态对注意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注意稳定性、记忆材料对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