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贺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在数字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出版本身。笔者认为,对中国出版业而言,危机并不是数字化出版所引发的。虽然现在我们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位居世界第一,但如果剔除跟风、重复的,剔除引进翻译的,剔除教材教辅,完全由我们自己原创的优秀之作究竟有多少?超过500亿元的积压库存图书已经充分说明,内容质量的低下和创新能力的薄弱,才是中国出版业的真正危机。  相似文献   

2.
王娟 《东南传播》2013,(7):58-59
近年来,传统出版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营滑坡的迹象,然而新兴的数字出版业则发展迅猛.面对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书数字出版的变革必然带来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发展,图书贸易产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交易方式等相对于传统出版贸易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以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美国及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的渊源,中国近代图书馆不少在编目、流通等常规业务之外,也进行出版印行活动.文章从图书的出版、印刷与发行,出版图书的广告,出版图书的书评,出版图书的呈缴四方面介绍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书业性质;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一定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数字化时代具有“观照当代,展望未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图书出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图书出版业在面临强大的发展瓶颈时,也拥有了全面更迭技术的机会。数字化转型使传统图书出版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塑造了全新的数字出版形式,为未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新媒体技术对图书出版影响的新变化、新形象、新版图进行了深度解读,旨在促进图书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检索与统计,分析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地域、年代、出版者、学科分布情况,介绍了图书出版者分布与典型高产出版者、图书的类型分布与主要出版活动类型,指出近代图书馆的图书出版是近代出版业的补充,也是近代出版史和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图书馆出版的一些图书,尤其是书目工具书,即使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上图书销售额已经超过传统渠道,同时国民数字化阅读的比例也已经超过纸质阅读,在图书数字化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不应将这些变化看作是对出版业的侵蚀,而更应认识到这是出版业发展的机遇,在出版经营的各个环节,引入"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促进自身的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出版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1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中国出版业高级管理培训”学习活动圆满结束。承办这期培训活动的是美国纽约大学出版中心,学习内容涵盖图书出版、图书营销、出版业竞争分析、西方出版管理模式及其演变、出版政策分析、出版兼并与重组、全球化与出版、电子出版等领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到美国出版管理的经验及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是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在它的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介呈现出全面放缓甚至停滞、下滑的发展态势,但纸质图书出版却成为纸质媒介中唯一能够连年保持稳步增长的领域.本文在概述我国图书出版业数字出版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出版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其未来应对数字化挑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澳门图书出版业市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图书出版产业面临发展危机,需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本文通过对澳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与核心优势分析,为澳门图书出版业提供发展建议.研究发现,澳门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利用国际化的城市文化资源,能够提升澳门的出版业竞争力.澳门出版业需要调整出版产业结构,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依托国家文化输出的新战略,将出版业定位于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方向,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教育图书出版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与发行国家,美国图书市场的总体规模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美国教育出版市场的总体成熟度与创新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当前中国的教育出版业正处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全球领先的美国教育出版业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特点、典型案例与趋势的初步分析,为中国教育出版界的数字化转型思考与行动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印度出版家联合会的机关刊物,一九八一年五月第十二期刊载了两篇报道印度图书出版业的不景气的状况和面临的危机的文章。拉瑞德拉·库玛尔在题为《印度出版业的困难时期》一文中说道,作为世界上第三个英语图书出版的国家,其图书出版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要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不少出版公司宣告倒闭,其次是图书的销售额锐减,原因是最需要图书的大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视野下的小学教辅图书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悦悦  赵莹 《新闻世界》2009,(12):118-119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出版业已进入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小学教辅图书的数字化出版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小学传统教辅图书出版的困境入手,仔细探讨小学教辅图书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及优势,指出小学教辅图书数字化出版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然 《新闻爱好者》2011,(14):68-69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剧的当代社会,出版业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实现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今年数字出版将破千亿元大关。①面临出版业的"拐点",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行业已不可避免地不断向数字出版转型,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前景势不可挡.教辅图书作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数字化交互技术融入传统教辅纸书的出版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入口设置、数字化资源和服务、数据分析等角度探究教辅图书数字化交互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剧的当代社会,出版业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实现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今年数字出版将破千亿元大关。①面临出版业的"拐点",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现状及转型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靖 《编辑之友》2011,(11):77-79
目前,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出版业。它是继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方式之后的又一种新型出版形态,是传统出版形态和样式的全方位变革,将对期刊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数字化出版的内涵目前,出版数字化、数字化出版、  相似文献   

17.
刘锐 《编辑之友》2021,(3):24-29,40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变局.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图书出版产业的全面转场、升维创新之旅.以链接、赋能和跨界为核心,中国图书出版业态和整体思维方式出现颠覆式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转型之旅不会止步,需从制度建构、内容策划、盈利模式、技术革新等方面入手,破解升维创新迷局,在数字化征程上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图书出版管理中,探索图书出版管理模式数字化趋势与实际运营的协同发展并加以优化,推动图书出版业转型升级。【方法】通过分析图书出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图书出版管理模式在数字化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图书出版管理模式融入数字化运营的协同发展对策,展望图书出版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发展前景。【结果】图书出版单位要构建数字化管理服务模式的核心体系,优化图书出版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坚持数字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行稳致远。【结论】图书出版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趋势明显,在实际运营后会使数据成为生产力,人工智能工具助力降本增效,区块链技术为版权管理赋能,形成人力资源精准化服务平台,实现业财一体化,助推图书出版单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辑之友》2011,(1):128
[本刊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出版业未来发展大计。产业链各相关行业虎视眈眈,都希望在数字出版上分得一杯羹,如何达成重要的产业共识,推动中国的数字出版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如何发掘电子书市场商机?1月9日,北京图书订货  相似文献   

20.
齐峰 《编辑之友》2008,(2):24-26
中国出版业在中国文化建设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截至目前,中国出版业在图书策划、编辑、出版、发行中已基本形成特色和规模,并日益得到完善。但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也摆在出版人面前:对图书宣传起直接作用的书评在整个出版战略中被有意无意忽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书评在科学出版乃至中国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新的、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