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建立现代新孝道,是当前构建和谐家庭的内在要求.而要实现这一转换,要求科学确立孝德的地位,积极推动孝道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有效建立孝道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2.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行为准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孝道衰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代社会部分家庭中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屡见不鲜,传统孝道已难以维系。在和谐家庭的视野下探析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内涵并寻求弘扬孝道的途径,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促进现代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孝,家庭代际伦理规范.传统孝道其精华与糟粕同在,对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中的合理成分,将有助于为建构现代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巴金对传统孝道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既揭露和批判了孝道的专制、残忍与虚伪,又继承了传统孝道重视亲情的合理内核,并注入了自由、平等的现代观念,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化。这种思考和探索对于如何批判的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构建和谐家庭伦理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扬弃地运用中国传统孝道,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亚社会认同"能实现孝道传承,促进家庭和美;"登门槛效应"使孝道得以泛化,促进人际和睦;"认知相符"发挥孝道效用,促进社会进步;"交互原则"彰显孝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调查表明,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并不受重视,不少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理解不深或存在误解,我们可以通过弘扬爱心教育、从孝道中发扬社会公德、解除封建孝道的心理禁锢、家校联合实施孝道教育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6.
加强新孝道教育 构建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渗透着民主、平等的时代特色.新孝道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契合农村居民的传统观念,起到维护农村家庭和谐稳定与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对解决已出现的孝道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新孝道教育的力度,以利于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儒家孝道是儒家适应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对维护传统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孝道的某些具体规范显得与时代不相适应,但其内在的子辈对父母的“爱”与“敬”的伦理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换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传统孝道的核心内容入手,结合现代家庭中成员减少、子代依赖性强、亲子冲突严重、代际关系失衡、人情淡化等特点,从“养亲”“显亲”“谏亲”等方面论述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孝伦理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是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而且与民族、国家相结合.孝观念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即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个体家庭经济的形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源于真挚之情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传统孝道的不合理内容进行批判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孝道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要肯定孝道对当代社会、民族、国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孝道对维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修身养性、融合家庭、凝聚社会。社会老龄化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严峻挑战,乡村孝道日趋淡漠,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传统孝道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孝的本质是子孙之德,经历两大演变后与宗法政治结缘。传统孝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有利有弊。现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批判与继承,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是社会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维持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家庭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孝悌道德,是保证家庭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的力量;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借鉴传统孝悌教育,认为以“孝悌”,“爱人”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教育以"仁"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孝"是达到"仁"者的根本和基点,《论语》中对于"孝"的阐述,对中华民族道德社会的建立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继承和发挥《论语》中以"孝"作为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树立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孝经》是儒家思想家论述孝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述的是入世之孝,认为孝有差等,主张移孝于忠,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立身之道。《孝论》是佛家思想中关于孝最系统的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论述的是出世之孝,认为孝无差等,主张移孝于戒,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守身之道。  相似文献   

16.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应有之义,而在新形势下传统孝道瓦解与变异,一种新"孝道"在乡村社会产生。基于化村养老调查,发现这种新"孝道"整合下,老年人逐渐走向自养模式。自养模式建立在理性化关系和劳动观念基础上,惠农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孝道"整合下这种自养模式已成村庄规范,老年人老有所养不成问题,但老有所乐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几千年,以期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建设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孝”随着社会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有其自身形成,演化的过程,本文针对当今社会人们对孝道不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的现状,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孝”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为脉络,对“亲亲”,“孝养”,“孝敬”,孝君”等具体内容作了发掘,整理,对传统道德的改造,利用做了阐述和分析,对传统考道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这对弘扬传统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即将事亲原则绝对化,有违于法律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孝道已难以维系,同时却出现了长幼颠倒、小依长、“养儿防不了老”等,与父母缺乏自省自律这些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当代的“新孝道”日益显得重要。构建当代的“新孝道”主要应在体现义务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提倡互算性四个原则性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现,并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道德氛围,实现代际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