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近现代的中国报纸,除去被称为"蚁报"的小报,其主流范式大概有三种:民营商业报纸(商人办报)、专业报纸(文人办报)和党报系统(政党办报),三种范式相互重叠,长期并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历经政权更迭,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状态和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化人,要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人办报”总是与“文人论政”相联系的。“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自古代以来,就有着论政议政的传统。中国近代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国报界王韬、张季鸾、梁启超等报人秉持着"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这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更是成为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十分独特的风景。基于此,以这"三个人"来浅析中国近代报人的"文人论政"思想的定义、嬗变过程、特征以及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去年老人节,广东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为一批高龄的会员祝寿,我以年过八十而躬逢其盛,并被会长点名上台作了"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发言.由于与会者都是新闻传媒界老人,席间所谈多属往事.有人谈及1 948年香港<(大公报>王芸生从"文人办报"到宣称"属于人民"的转变,有人则问我: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办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后来,一位对新闻史素有研究的报业新秀,又建议我结合自己办报的经历和报纸的性质,对"文人办报"与"党委办报"问题加以探讨.这倒是我过去从未谈过的题目,愿意对此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6.
“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张季鸾之于《大公报》.徐铸成之于《文汇报》,他们创造的报业奇迹,至今难以超越。然而,对于“文人办报”,历来非议众多。毛泽东就说书生(文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提倡“政治家办报”。我国著名报人杨奇结合自身经历对“文人办报”的探讨,对思考30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经杨老同意,我们转发这篇原载于《粤港飞鸿踏雪泥——杨奇办报文选》(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中的文章.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林白水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办报实践为例,分析林白水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窘和疏离。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成为学界、报刊界讨论的焦点,林白水那辈文人士大夫阶层可能尚未完成中西知识的融合,就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重新遭遇知识的震荡。林白水对新思潮的讨论介入甚少,他和林纾、《公言报》的关系导致他在当时的处境颇为尴尬,始终站在新思潮之外。即便是他较有把握的办报事业,在民国时期也陷入困境,办报资金不足的困扰始终影响到报纸的发展,也使得林白水的言论和行动并不相合,充满矛盾。林白水在民国时期的处境实则是一部分在清末"叱咤风云"、而到民国"踯躅不前"的文人士大夫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史家办报"思想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史家办报"思想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史家办报"的思想内涵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史家传统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对"史家办报"思想内涵作了具体分析,将其概括为报纸应该对历史负责、独立办报、办报的目的在于致用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史家办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史量才从王韬、梁启超、林白水等前辈那里继承了家国情怀及"史家办报"的思想;史量才在狄楚青的《时报》工作,学到了报纸业务改革、多种报刊并举的措施,并请到该报主编陈景韩做了《申报》的主编。史量才对中国报业的开拓:一是保留了完整的《申报》,使报馆有了藏报的习惯,并编著《最近之五十年》保留了大量史料;二是花费巨资建立遍及国内的新闻网,并在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大城市组织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三是与世界对话,请世界新闻名家看中国;四是把自己放到与总统平起平坐的位置,超出了商人办报,也超出了文人办报,拓宽了中国办报的视域;五是建立报业托拉斯,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报业大王。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将张季鸾称为"文人论政"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张季鸾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纯粹",张季鸾在吸取这一思想时自然融入了报国救民的特殊情怀,使其办报理念跨越了简单的"文人论政",成为了早期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探索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张承宇 《新闻界》2008,(2):167-169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除了古代士大夫的清议传统,西方的新闻思想,通过传教士在华的办报实践和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海外体验,影响了中国的早期报业,并对文人论政的风气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日本报界作为西方新闻思想传播的中介也影响了中国留日报人。  相似文献   

13.
“群众办报”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来办报,为谁办报,怎么办报是世界新闻(报刊)发展上莫可遁避的永恒主题与实践话语。从办报目的层面上讲,回应此主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存在两种面向:精英(政党、官员、商人、文人、专家)办报与群众办报。从历史发展进路看,群众办报是对精英办报缺陷的一种弥补与纠偏。本文首先追溯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体系中群众办报的内涵变迁、逻辑缘起,继而分析了当下群众办报的现实困局,最后尝试性寻绎其价值归宿,认为呵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正是群众办报理性萦怀的极致关怀。  相似文献   

14.
刘平 《新闻世界》2011,(11):121-122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产物,在自由主义被引入中国之后,其内涵中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与中国的文人论政中的以报立言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季鸾曾受过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其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为大”的思想,本文以此来分析张季鸾两个办报阶段的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庸、林行止等老一代报人的淡出,并不代表着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健笔终存天地间":论邓拓与书生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和1958年,毛泽东两次对邓拓和<人民日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斥邓拓为"书生办报".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书生办报"和他在此时期所认可的"政治家办报"出现了相悖.本文清理了"书生办报的内涵"、"邓拓书生办报的发展"和"对邓拓书生办报的沉思",指出邓拓的书生办报的内核是强烈的责任感、求真精神、为民立言意识和理想情怀,并肯定了邓拓书生办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家办报产业化经营李智平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近期对新闻界的重要讲话,我觉得核心就是政治家办报。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要政治家办报,但今天强调这一原则,历史条件不同。对政治家办报当然可以针对文人办报、同人办报来理解,对此,多少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已经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吴静 《编辑之友》2011,(4):117-120
张东荪(1886-1973),原名张万田,字圣心,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职业报人、政论家。张东荪为中国哲学贡献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把中国哲学家提高到可与西方哲人平等对话的高度,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虽然张东荪以其哲学思想受到瞩目,但他作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职业报刊编辑,在中国报刊编辑史上也曾发出过非常耀眼的光彩。张东荪的报刊活动和编辑思想,正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人通过办报追求启蒙理想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20.
在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中 ,至少有三类出身不同的办报人———文人、商人和官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利用私资、集资或其他方式办起了报纸 ,共同组成了中国民营报业的阵营 ,从而成为民营报业的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前的职业身份不同、办报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经营报纸的理念和方法不同 ,又使他们的最终归宿各异 :商人大多终是经商逐利 ,官人往往自去为官 ,真正支撑民营报业这片天地的还是文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普遍现象 ,但却是不同职业出身报人的职业习惯和不同职业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